地核密度大,但为什么纵波速度下降?纵波速度不是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吗...

液体会影响纵波传输,首先地核不是气体,其次,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使得地核处于熔融状态,最后你有一个误区,同一物体气体密度最小这个没有异议,但是液体和固体就差不多,甚至固体密度可能会减少,水就是一例,水在大约4℃时,密度最大。

传播速度:纵波的传播速度通常比横波快,纵波能够更迅速地传播到远处。这是因为介质中的弹性性质对纵波的传播速度有较大影响。传播能力:纵波能够穿过液体和固体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从5000公里往下到地心,无横波传播,纵波速度又逐渐增快到每秒约11公里左右。从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的情况表明,在大陆33公里深处以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明显加快,证明是密度很大的可塑性固体层,因此地下33公里深处是地震波传播的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是莫霍洛维奇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纵波存在一次由1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98千米/秒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

故选A项。小题2: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两个界面分别是地壳和地幔、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而地核内部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知识性试题。

地震波速度与其他地球物理参数的关系

1、地震波速度资料是地球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它不但是地球内部分层的主要依据,也可用来求取密度、弹性常数和压力等其他有关地球物理参数。计算密度ρ的分布 地球介质的密度也是随深度变化的,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主要是依据地震波速度推算出来的。

2、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也是进行地震勘探的物理基础之一。因为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产生条件主要是弹性介质在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所致。地震波在不同岩性地层中传播的速度称为层速度。无论纵波或横波,它们在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弹性常数和密度。

3、一)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射线速度及其相互关系 当地震波在地下水平介质中传播时,描述波传播特征的速度参数有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射线速度。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实际各点的速度都是不同的,要求取这种速度是很困难的。一般近似把速度看作为射线平均速度,射线平均速度随着炮检距的增大而增大。

4、因此,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岩性参数,它可以把地质模型与地球物理模型联系起来。同时由于以上原因,速度值也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即是相同的岩石,其速度值也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诸多因素有关,有必要研究影响波速的因素,分清主次,以利于对不同速度值作不同的具体分析。

5、地震观测数据与地球参数之间存在着积分关系。例如,地震波速度和地球的衰减性质就与实测的走时及地震波振幅有关,这种关系可以由沿射线路径的线积分获得。同样,高频电磁波的传输损耗与地球的电学性质有关系。

横波的传播速度跟波的频率和介质有关,纵波只跟介质有关。这句话对么...

不对,以下谈的只限于机械波。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具体些就是:固体中 纵波速度与介质的杨氏模量以及介质的密度有关。v=(Y/ρ)^0.5 横波速度与介质切变模量以及介质的密度有关。v=(G/ρ)^0.5 流体中(液体和气体)纵波速度与流体容变弹性模量的以及介质的密度有关。

纵波是由震源传出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波前进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向前推进,它周期短、振幅小。横波是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传播时介质体积不变但形状改变,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因此,在相同介质、相同传播距离的条件下,纵波就比横波的速度快了。

相同频率的横波和纵波在相同的介质中,频率相同,但波长不同,由C=fλ可知,频率相同,波速和波长成正比,所以传播速度不同。介质相同的两种波,波长相同的波速才相同。

波在深水区进入浅水区发生的现象?

深水与浅水由于压强、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密度会发生细微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对于纵波而言,密度越大,波速越大,假设深水密度大(一般是正确的),于是由折射定律知:纵波向法线方向偏折。

达尔文现象(Darwin Phenomenon)是一种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深水中的波浪传播过程中。它是由英国科学家George H. Darwin在19世纪末提出并进行研究的。达尔文现象是指波浪从较深的水域传播到较浅的水域时,波长变短、振幅变大的现象。

机械波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是不变的,但是由于深水区和浅水区的水的压强不同,分子平均间距发生了变化,物理性质上表现为水的密度就不同了(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故有:水越深水波速度越快,由折射定律知:纵波向法线方向偏折。

当海浪向海岸方向传播,从深水区进入浅水区后,除了水质点的运动轨迹由圆变成椭圆,由于海底摩擦,波速减小,每个波浪的前进速度都较后继的波浪慢一些,因此波浪的间距小了,多余的能量使波高加大,波峰也开始前倾。当波峰的水质点运动的速度接近并超过波速时,波峰发生反卷形成卷浪。

海涛前进方向与海岸垂直的原因之一是海浪在近岸区域受到的摩擦力增大。当海浪从深水区进入浅水区时,速度减小,与海底泥沙的摩擦力增大,导致波长和传播方向的改变。 另一种解释是,当海浪向海岸传播并进入浅水区时,波速减小,导致波浪间距变小,波高加大,波峰前倾。

浅水波:当波浪继续向海岸方向传播,在水深不超过1/2波长的浅水区,水质点的运动轨迹变为椭圆形,随着深度的减小,椭圆的扁度要增高,水质点每次沿圆周运动后向前的位移显著增大。

纵波的密度变化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