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一种广义的化学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这类化合物的沸点通常在50℃至250℃之间,其室温下的饱和蒸汽压高于1332帕斯卡,能在常温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
VOC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缩写。 例如,美国ASTM D3960-98标准将VOC定义为任何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美国联邦环保署(EPA)的定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除CO、COH2CO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铵外,任何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
在我国,VOCs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 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或在20℃条件下,蒸汽压大于或者等于10 Pa且具有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 通常分为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简称NMHCs)、含氧有机化合物、卤代烃、含氮有机化合物、含硫有机化合物等几大类。
【答案】: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指沸点较低、在常温常压下容易挥发成气体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种类,例如醛类物质、酮类物质、其他一些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等。
VOC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普通意义上的VOC就是指挥发性有机物;但是环保意义上的定义是指活泼的一类挥发性有机物,即会产生危害的那一类挥发性有机物。
VOC物质是指易挥发的有机物质。但是环保意义上的定义是指活泼的一类挥发性有机物,即会产生危害的那一类挥发性有机物。由于电子设备中的元器件使用了树脂和胶合剂,它们也含有VOC。
1、以下是关于爆炸极限限度表的详细信息,主要列出了常见物质的爆炸浓度范围及其相关分类和特性。Class IA 液体,如闪点低于 73°F (28°C) 且沸点低于 100°F (38°C),其NFPA 704 燃烧速度为4,例如乙醛,其最小爆炸限度为0%空气体积,最大爆炸限度为50%。
2、可燃物质与空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例如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5%~74%。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两者有时亦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限。
3、最小爆炸限度 (LFL/LEL) %空气体积百分比3 - 3 最大爆炸限度 (UFL/UEL) %空气体积百分比19 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各种可燃气体和燃性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可用专门仪器测定出来,或用经验公式估算。
醇的化学性质有酸性、溶解性、反应性、氧化和还原、醚化反应、脱水反应。酸性 醇的酸性比水弱,它与碱金属的反应速度比水慢;其共轭碱烷氧基(RO―)的碱性比OH―强。由于O-H键中氢原子带正电,醇有酸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C-O键中氧原子带负电,醇有碱性,可与无机酸反应。
醇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原性;酯化反应;与氢卤酸反应。醇,有机化合物的一大类,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一般所指的醇,羟基是与一个饱和的sp3杂化的碳原子相连。
化学性质:醇的酸性和碱性。碱性:醇羟基的氧上有两对孤对电子,氧能利用孤对电子与质子结合。所以醇具有碱性。酸性:在醇羟基中,由于氧的电负性大于氢的电负性,因此氧和氢共用的电子对偏向于氧,氢表现出一定的活性,所以醇也具有酸性。
酸性(不能称之为酸,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也不与碱反应,也可说其不具酸性)乙醇分子中含有极化的氧氢键,电离时生成烷氧基负离子和质子。
可以部分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醇都带有酒味,丁醇开始到十一醇有不愉快的气味,二元醇和多元醇都具有甜味,醇的沸点比含同数碳原子的烷烃、卤代烷高,在同系列中醇的沸点也是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有规律地上升。化学性质:醇可以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醇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醇脱水生成烯烃。
能钠反应得到氢气 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5。羧酸,官能团,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 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6。
1、橡胶发泡剂是一些加热分解生成气体的物质,与橡胶混在一起加热,利用产生的气体使得橡胶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孔径大小及多少与加入的发泡剂种类、比例、发泡工艺、加热温度等有关。具体要看你的橡胶品种、发泡要求确定。
2、一种是异氰酸酯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发泡)作为发泡剂,另一种是液体二氧化碳。目前主要用于对绝热性要求不高的供热管道保温、包装泡沫塑料和农用泡沫塑料等领域;液体二氧化碳发泡优缺点与水发泡相同,目前主要用于聚氨酯软泡。(2)氢化氟氯烃(HCFC)发泡剂分子中含有氢,化学特性不稳定,比较容易分解。
3、能够在橡胶硫化过程中通过物理或者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在橡胶制品中形成微孔的物质,如偶氮二异丁腈等。
4、可适用于天然橡胶和各种合成橡胶(如:EPDM、SBR、CR、FKM、IIR、NBR)和热塑性产品(如PVC、PE、PS、ABS),也可用于橡胶-树脂混合料中使用。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可应用于电线、电缆的制造。在一定情况下,在固化机制中既可起发泡剂,又可起交联剂的作用。
1、Claisen 重排是个协同反应,中间经过一个环状过渡态,所以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重排无影响。
2、重排反应是指在特定反应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发生迁移或分子内碳原子骨架发生改变,形成一种新化合物的反应。这类反应可分为分子内重排和分子间重排。 分子内重排发生在分子的内部,进一步分为分子内亲电重排和分子内亲核重排。
3、科普重排是1,5-二烯受热重排为另一个1,5-二烯的反应。例如内消旋-3,4-二甲基-1,5-己二烯经加热几乎定量地转变为(Z ,E)-2,6-辛二烯:克莱森重排反应是参与反应的体系中有一个氧原子代替了碳原子。
4、首先,分子内亲核重排通常发生在分子内部相邻原子之间的基团转移。以辛戊基溴在乙醇中的分解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分子内亲核重排过程。在这种反应中,一个亲核基团(如氢氧根离子)会从一个原子迁移到另一个原子上。而分子内亲电重排反应则更多地涉及到苯环。
5、重排反应在有机化学中是一个常见现象,涉及基团从一个碳原子迁移到另一个缺电子的碳原子,如氢、烷基、烯基和芳基。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重排反应,如Wagner-Meerwein重排、频哪醇重排、安息香重排、二苯乙醇酸重排、环己二烯酮-酚重排、Wolff重排、Favorskii重排等,以及它们的机理和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