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聚氨酯泡沫粘结的催化剂

聚氨酯泡沫最常用的催化剂有叔胺、季胺,胺盐类和金属羧酸盐(如Sn2+,Sn4+,或K+)。叔胺对发泡反应显示出高选择性,同时也影响凝胶和交联反应。胺盐类和热敏胺,如三乙烯二胺的盐,主要是用来提供延迟反应。锡类化合物是一类用来促进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反应的催化剂。因此,它们被称为作为凝胶催化剂。

常用的聚氨酯胺催化剂主要有脂肪族类催化剂和醇类催化剂等。胺类催化剂一般使用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生产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脂肪族胺类催化剂有N,N-二甲基环己胺、双(2-二甲氨基乙基)醚、N,N,N,N-四甲基亚烷基二胺、三乙胺、N,N-二甲基苄胺等。

三聚催化剂是用于加速特定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它们能够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并降低反应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本文介绍的两种催化剂是PC-41和DMP-30,它们在聚氨酯(PU)和聚异氰脲酸酯(PIR)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PC-41是一种高活性的三聚共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发泡性能。

聚氨酯硬质泡沫是以异氰酸酯和聚醚为主要原料,在发泡剂、催化剂、阻燃剂等多种助剂的作用下,通过专用设备混合,经高压喷涂现场发泡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聚氨酯泡有软泡和硬泡两种。软泡为开孔结构, 硬泡为闭孔结构;软泡又分为结皮和不结皮两种。聚氨酯软泡的主要功能是缓冲。

DABCO BL-22 复合胺,具有强烈「发泡」效果,可取代BL-11。DABCO CS-90 复合胺,具有强烈「发泡」作用,改善泡沫密度梯度及开孔效果,可减少箱泡角落破裂。AS-33 改性三乙烯二胺,延迟催化剂,模塑、箱式、软泡 DABCO 8154 延迟性三乙烯二胺型催化剂,可改善泡沫流动性。

聚氨酯泡沫领域。dy-28:环保锡催化剂,无欧盟限制九类有机锡,用于聚氨酯合成革、胶粘剂、涂料等领域,活性与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相似,配方无需大改动。dy-65:有机锌催化剂,活性较低助催化剂。德音化学其他:有机胺催化剂、特种金属催化剂,用于聚氨酯胶、涂料、合成革等领域。

N,N-二甲基-1,3-丙二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

二甲氨基丙胺,又称为N,N-二甲基-1,3-丙二胺、N,N-二甲基丙基胺、3-二甲基氨基丙基胺、n,n-二甲基-3-丙二胺、1-氨基-3-二甲基丙烷、1-二甲基氨基-3-氨基丙烷、3-(二甲基氨基)-1-丙胺或3-(二甲基氨基)-1-丙基胺。这种化合物在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丙烯腈和二甲胺反应得到二甲胺基丙腈,后者催化加氢得到N,N-二甲基-1,3-丙二胺,反应方程如下:(CH3)2NH + CH2=CHCN → (CH3)2N-CH2CH2CN(CH3)2N-CH2CH2CN + 2H2 → (CH3)2N-CH2CH2CH2NH2第一步反应是双键加成反应,反应在10~15℃较低的温度下,滴加二甲胺的方式进行。

这个化合物的CAS号是62478-82-4,EINECS编号为406-610-7。N,N-二乙基-N,N-二甲基-1,3-丙二胺的化学式是C9H22N2,代表它由9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组成。其分子量为152844克/摩尔,这表明每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这个数值。

也是制造化妆品原料,应用于洗发香波、浴波及其他日化用品。此外本品还可应用于制造纺织物处理剂,纸张处理剂。在电镀行业中也可用作助剂。N,N-二甲基1,3-丙二胺既有叔胺基,又有伯胺基,因此具有环氧树脂固化剂和促进剂两种功能,主要用于层压品和浇注用品。

N,N-二甲基-1,3-丙二胺与水分离的方法

1、用较大量的固体KOH干燥后过滤即可。将胺类置于磨口锥形瓶中,把固体KOH投入待干燥的胺类,每十分钟剧烈振摇一次,干燥2个小时后,过滤除去KOH固体。观察KOH的状态,若变成糊状则再多加一些,直到体系中存在片状的KOH为止。如果对纯度要求很高,干燥完成后最好蒸馏一次,以除掉非水杂质。

2、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醇类燃料互溶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配比制成的异丁醇5~12份异戊醇5~12份正庚脒0.5~5份抗溶胀剂1~5份其中,所述的抗溶胀剂是N,N”-二亚水杨基-1,2-丙二胺、甲基叔丁基醚和脂肪胺按重量比1∶1∶1混合的产物。所述脂肪胺优选戊胺或己胺。

3、在实验室环境下,对于更精确的检测,推荐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这种方法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适用于水质分析,能够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数据,适用于常规的实验室监测需求。

4、钯催化硅试剂与卤化物的 偶联 反应 C-N键形成的 偶联 反应 酮的α-芳基化 反应 钯催化的烯丙基类化合物的 反应两相反应的溶剂,MeTHF是非常有效的两相反应溶剂,特别是在氢氧化钠 水溶液中进行的烷基化、酰胺化和亲核取代反应。MeTHF 作为两相反应的溶剂,不仅反应易进行,而且分 层界面清晰。

5、上述研究均表明,控制学习与测验阶段刺激呈现方式的转换,会使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之间产生功能性的分离现象,即在间接测验中显示出明显的通道效应,直接测验中很少显示出通道效应。2 通道效应的认知机制上述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促使人们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加以理论探讨并寻求进一步的实验支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