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自2004年开始,主要应对干旱情况,通过卫星和车载火箭实施人工增雨,在如2006年至2007年溧阳严重干旱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常州市气象局位于新北区太湖西路120号。以上信息来源于百度地图,具体地址请以官方数据为准。
2、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气象行业,包括气象探测、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等岗位群。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地面测报、农业气象测报、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和发布、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等工作。 职业能力: 应用气象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应用气象技术主要研究气象探测、各类气象、生态环境监测调控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例如:探测影响农作物、园艺植物的光、温、水、气等基本要素的时空分布,台风干旱、高温的预防和探测,遥感气象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资源环境评价等。
4、包括标准化作业平台、弹药存储库、气象观测设备和通讯装置四部分。作业平台需采用混凝土浇筑,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并配备避雷装置和夜间照明系统。弹药库须达到防爆二级标准,安装双人双锁系统和温湿度监控设备。气象观测设备至少包含自动气象站、云高仪和雷达终端三件套。
5、部分高校还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提供综合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等培养方向。应用气象技术开设的课程涵盖了气象学基础、地面气象观测、应用气象基础、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天气预报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服务等多个方面,为毕业生在气象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核心课程:包括《地球科学导论》、《气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天气学》、《现代天气预报技术》、《短期天气预报》、《地面观测》、《自动气象站原理与测量方法》、《人工影响天气》等,旨在培养学生在气象学、天气学、短期天气预报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扎实理论基础。

以下是几个气象专业术语的解释:小雪:定义:指的是降雪量较小的雪,气象学上定义为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或等于5毫米的雪。节气意义:在二十四节气中,小雪是第20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标志着冬季的开始。风蚀:定义:指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磨蚀并被带走的过程。
基本气象名词:东、南、西、北、阴、晴、雨、雪、雷、电、风、寒、热、温、凉、干、湿、冷、暖、光、水、火等,这些是描述天气和气候状态的基础词汇。天气状况:晴朗、多云、飘雪、毛毛雨、冰雹、大雨、雷雨等,这些词汇用于具体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的天气现象。
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简称为槽,在海拔相同的平面上,如某一区域,气压低于毗邻的三面而高于另一面。在天气图上,低压槽一般从北向南伸展。凡从南向北伸展的槽称为倒槽,从东向西伸展的槽称为横槽。槽中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联线称为槽线。
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高空气象站站网是为了全面了解全球大气变化规律而建立的一系列高空气象观测站点网络。主要特点如下: 站点分布:全球已经建立了超过1000个高空气象站,陆地站间距离一般不超过300公里,海洋与人烟稀少地区不超过1000公里,但海洋及荒漠地区的站网密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观测时间:全球高空站观测时间统一,通常为每天4次或每天2次。
世纪20~30年代末,在电报、编报、短波无线电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先后研制成了无线电探空仪、无线电经纬仪和测风雷达(见高空风观测)等,为建立全球高空观测站网奠定了基础。40年代,发展了气象火箭,探测高度可达100公里以上。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电报、编报和短波无线电技术的进步为高空气象观测带来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无线电探空仪、无线电经纬仪和测风雷达等设备相继研制成功,为建立全球高空观测站网奠定了基础。到了40年代,气象火箭的研发使得探测高度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
天气预报能预报未来的十五天。天气预报的时效根据其预报时间长短,可分为以下几类:短时预报:这类预报主要基于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等天气现象进行实况监测,并预报其未来1至6小时的动向。短时预报的时效相对较短,但对于预警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至48小时的天气情况。
天气预报一般能较为精确预测三天内的天气情况。以下是关于天气预报预测天数的具体说明:三天内准确率较高:由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天气预报并不能保证100%的准确率。但通常来说,三天内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是相对比较高的。
中期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的时间范围为4至9天。随着预测时间的延长,大气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因此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逐渐降低。长期天气预报:长期天气预报的时间范围通常在10天以上,最长可达15天或更久。
一般来说,天气预报能准确预测未来三到五天的天气情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天气预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测。而过去,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气象学家的经验和直觉,准确性相对较低。气象学家们通过分析卫星图像、雷达数据、地面观测站的信息以及各种气象模型,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的趋势。
天气预报能够预测未来90天的天气情况,主要是对天气趋势进行预测。 这些预测通常被称为长期预报,它们涉及的时间范围为三个月,即一个季度。 长期预报不会详细预测每一天或每一小时的天气,而是提供总体天气趋势的信息,例如预计的总降雨量、极端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等。
一般来说,雪是在气温接近摄氏0度时下到地面上的,实际上差不多是这样的。如果下雪时气温很低,10毫米厚的雪折合不到1毫米的降水量。以下表格可供参考,它展示了雪厚度与降水厚度的比值与气温的关系。关于积雪厚度的其他因素,如雪花的形式,也会影响积雪的厚度。
在标准条件下,如果降水的量是1毫米,那么它可能会形成大约5厘米厚的雪层。 然而,这个数字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实际的雪层厚度可能会因为上述因素而有所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降水量都会转化为5厘米的雪厚,因为一部分降水可能在降落过程中蒸发或其他形式消失。
毫米降雪量的积雪厚度大约是0.9厘米。气象上的标准,降雪量是根据雪融化以后的水量多少,由低到高划分为以下6个等级: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大暴雪、特大暴雪。雪下得越大,融化后变成的水就越多,水量越多,降雪量就越大。也就是说,降雪量是计算水的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