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厘米大约有100亿个生物。生物的密度可以说是非常的高,其中每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大约有100亿个细菌细胞(生物)。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一立方水体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鱼类。例如,对于白鲢鱼和花鲢鱼,每立方水体可以养殖大约5条,这两种鱼类偏好清澈的水域并且不太喜欢水草。在一个水深2米的池塘中,每亩(约合1300立方水)可以养殖大约500到1000条100克左右的小鱼,这意味着每立方水体的鱼苗密度不到1条。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水深2米的池塘,每亩(约包含1300立方的水)可以养殖100克左右的小鱼大约500--1000条,也就是每立方不到1条鱼。一般放养半斤的鱼苗,当年喂草,充足的话年底可以长到3斤以上,一亩水深2米的鱼塘能放养600-800尾半斤左右的草鱼。

种群密度可以计算为:100(首次捕捉的动物数)* 100(第二次捕捉的动物数)/ 10(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动物数)= 1000。
B错误。在d2浓度下净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蓝藻的增殖,故d2浓度的K值最大,d3深度呼吸作用弱,也不利于蓝藻繁殖。故K3较K2小,但K2最大,故C错。光照再密闭,蓝藻会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仍可提供氧气,供蓝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无法根据呼吸产物来判定,故D错。
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种群迅速发展,到全更新世中期达到鼎盛,但商周以后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
小龙虾中的重金属(汞、铜、铅、镉)主要富集在虾头,而内脏、虾壳及肌肉中则很少,且均未超标。因此,吃小龙虾的时候,最好去头剥皮,只吃虾肉,这样可以尽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去除取样法和直接计数法。 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包括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例如,在调查某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时,可使用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调查某一范围内老鼠的种群密度。 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见的小动物包括蜘蛛、蜈蚣、蚯蚓等。
动物——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一种用于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首先,在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并对它们进行标志后放回原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再次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并记录其中标志个体的数量。通过比较标志个体与总捕获个体的比例,可以估算出种群的总数。
标记重捕法是针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捕捉、标记然后释放动物,再在后续时间重新捕获并记录标记个体的数量,从而估算种群密度。 显微计数法是一种计数方法,常用于实验室环境下对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但不是直接用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每种概念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丰度关注单一物种的个体数量,丰富度揭示物种多样性,密度体现生物的空间分布,而生物量则衡量生态系统的总生物质量。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洞察生态系统的复杂运作机制,揭示生命的繁盛与变迁。在生态学的探索中,丰度、丰富度、密度和生物量这四者如同拼图中的不同板块,共同构建了生态系统的多元面貌。
丰度、丰富度、密度和生物量在生态学中的区别如下:丰度:丰度主要衡量的是某一生物群落中特定物种个体的数量。它是通过个体数目或百分比来刻画某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感,关注的是单一物种的繁盛程度。丰富度:丰富度则聚焦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揭示的是一个区域或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
丰度亦可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的总数,丰富度则描述物种多样性,密度描述生物在特定空间的分布,生物量描述生态系统生物的总生产力。丰度、丰富度、密度与生物量是生态学中重要概念,分别描述生物群落的特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
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
发生赤潮时,浮游生物的密度通常在10^2至10^6细胞/毫升之间。 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赤潮从春季至秋季都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出现了富营养化,赤潮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地区频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