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上星球的最小密度应该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体的稳定性

天上的星星来源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由数十亿颗的星系,恒星,行星组成。它们有的能发光,有的不能发光,到了晚上就能看到这些发光的星体了。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

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天体系统, 太阳系的结构可以大概地分为五部分: 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力与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让能量稳定的进入太空。

我们知道原子核的密度为10^14g/cm^3,也就是1亿吨/cm^3,而中子星的密度有时候达到10亿吨/cm^3,就是说比原子核密度还大。这说明中子星物质比原子核还要致密,中子之间的空间比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空间还小。

天体物理学(英语:Astrophysics),又称天文物理学,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学,这包括星体的物理性质(光度,密度,温度,化学成分等等)和星体与星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物理理论与方法,天体物理学探讨恒星演化、恒星结构、星际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太阳系的起源和许多跟宇宙学相关的问题[1]。

中子星是怎样的?

1、中子星的表面温度可能高达1000万摄氏度,远超太阳表面的5500摄氏度。如果中子星靠近地球,地球上的海洋、湖泊将蒸发殆尽,森林将化为灰烬,地球将陷入一片炼狱。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存续。随着中子星逐渐接近地球,其强大的引力可能会彻底撕裂地球,将其转化为无数碎片。这些碎片最终会被中子星吞噬,导致地球最终的消失。

2、中子星,又称波霎,是恒星演化末期的产物,由超新星爆炸后残留的核心形成。中子星的密度极高,直径约为十余公里,但其质量却与太阳相当。由于中子星极强的磁场和快速的自转,其表面会产生明暗交替的脉冲信号,因此得名波霎。中子星的发现是20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3、中子星,宇宙中一种神秘的天体,最终往往会演化成令人敬畏的黑洞。宇宙的浩瀚充满了未解之谜,吸引着无数学者不懈地探索。在现有天文学理论中,中子星以其惊人的密度和质量比而著称。如果将地球压缩成中子星,其体积将缩减至大约一个乒乓球大小,显示出中子星强大的引力效应。

4、中子星最后将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中子星并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它还要进一步演化。由于它温度很高,能量消耗也很快,因此,它通过减慢自转以消耗角动量维持光度。当它的角动量消耗完以后,中子星将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一个典型中子星的半径只有10千米左右。

5、中子星是恒星演化终点的罕见类型,其中之一是在超新星爆炸后形成,它们拥有强大的引力,仅次于黑洞。 中子星的质量通常是太阳的35到1倍,其半径仅有10到20公里。即便是只有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星,其质量也相当于地球上的一座山。

高一物理星体密度公式是什么?

1、只需要测量绕行星一周的时间即可。利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求出该行星的质量,然后再除以其体积,即得其密度为=(3pai)/GT平方。pai是圆周率常数,T是平方。

2、中心星体密度=3*14/GT^2 近地面飞行的物体:GM=gR^2 宇宙速度计算:v=根号下GM/R 中心物体质量:M=4*14^2*R^3/GT^2,这个公式可以推出运动T。

3、中子星的密度会根据质量和体积大小变化。公式为:由万有引力=向心力可以列出方程。设中子星质量为m。,半径为R,星球最外有质量为m.的点 则 G×m。×m.÷R^=m.(2π/T)^×R 化简得m。=4πR^3/GT① 又质量m。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