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阋神星的是美国的天文学家麦克布朗,他自己都十分惊讶于能够在离太阳这么远的地方发现阋神星。麦克布朗想要把阋神星归为行星,但是一些天文学家不认同,因为如果将阋神星和之前已经发现的谷神星一起列为行星的话,那么太阳系的行星无法一个一个进行命名了。
阋神星的轨道位置独特,它位于柯伊伯带和海王星之外,其轨道距离太阳是冥王星的两倍之遥。这使得它在天文学家的视野中显得格外醒目。尽管冥王星曾被尊为“冰巨星”,但阋神星的体积却超越了冥王星,成为柯伊伯带中的一大巨头。
尽管阋神星的大小接近冥王星,但由于其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它与冥王星等天体的性质有所不同。柯伊伯带是太阳系边缘的一个区域,含有大量冰冻物质,包括彗星和一些矮行星。阋神星作为柯伊伯带中最显眼的成员之一,它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历史。
1、卡戎星,也被认为是矮行星之一,是1978年由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詹姆士·克裏斯蒂发现。它是冥王星的一颗卫星,运行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约9万公里的圆形轨道上,周期与冥王星自转周期相等。有观测显示,卡戎星与冥王星可能构成了一个双行星系统。
2、卡戎星(候选矮行星) 卡戎星是1978年华盛顿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詹姆士克裏斯蒂发现的。直到现在,它仍被看成冥王星的一颗卫星。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约9万公里的圆形轨道上运转,其运行周期与冥王星自转周期相等。近年来的观测表明,“卡戎”其实与冥王星构成了双行星系统,同步围绕太阳旋转。
3、年国际天文学大会把冥王星从大行星中除名。并设立“矮行星”类别时,确认了4颗矮行星。它们是:冥王星,卡戎(冥卫一),齐娜,谷神星。2008年又增加了2颗:鸟神星和妊神星。目前就这6颗。
1、阋神星,正式名称为136199 Eris,是柯伊伯带及海王星外天体中已知的第二大矮行星。最初因其大小估计超过冥王星,被发现者和NASA称为“第十大行星”,甚至曾有“齐娜”的说法。其卫星Eris I,也就是戴丝诺米娅,是在国际天文联合会议上获得正式命名的。
2、阋神星,正式编号为小行星136199 Eris,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矮行星,位列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第九名。它的直径估计在2300至2400公里之间,比冥王星重约27%,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0.27%。
3、阋神星(136199 Eris),是一个已知第二大的属于柯伊伯带及海王星外天体的矮行星,根据早期数据观测估算比冥王星大,在公布发现时曾被其发现者和NASA等组织称为“第十大行星”。并曾被传为第十大行星“齐娜”。
根据上述定义,太阳系中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共计八颗。
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
从2006年8月24日11起,国际天文联会官方宣布,太阳系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偏差不到百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