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度对比:金绿宝石的硬度为5,锆石的硬度为5到8,碧玺的硬度为7到8,橄榄石的硬度为5到7。 密度对比:锆石的密度为6,金绿宝石的密度为73,橄榄石的密度为34,碧玺的密度为06。
首先,折射率和双折射率的差异是区分的重要标志。橄榄石通常具有特定的数值,而其他宝石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绿碧玺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折射率特性,而锆石的SG值较大,具有明显的亚金刚光泽。其次,吸收光谱的分析也是一个区别点。
鉴别方法:外观与橄榄石相似的宝石有绿色碧玺、透辉石、钙铝榴石、玻璃等。通过偏光性或双影现象可以与玻璃、铝榴石、合成尖晶石、塑料、萤石等区分。利用折射率和双折率可以与透辉石、翠绿铿辉石、绿碧玺、金绿宝石、磷灰石等区分。
鉴别方法 外观与橄榄石相似的有绿色碧玺、透辉石、钙铝榴石、玻璃等;用偏光性或双影现象可与区玻璃及忆铝榴石、合成尖晶石、塑料、萤石等区分;用睁祥折射率和双折率可与透辉石、翠绿铿辉石、绿碧玺、金绿宝石、磷灰石等区分。
绿色碧玺与橄榄石的区别在于,绿色碧玺的多色性较强,折射率和密度均低于橄榄石。 绿色透辉石与橄榄石极为相似,但透辉石的折射率在65到70之间,双折射率较小。 绿色锆石与橄榄石的区别在于,绿色锆石具有亚金刚光泽和较强的色散,看起来更明亮,且两者的吸收谱线不同。
绿色钻石:钻石中的绿色是由于宝石与放射线的反应产生,硬度达到10。 金绿宝石:绿柱石的一种,容易与橄榄石、碧玺混淆,硬度为5。 绿玉髓:呈不同色调的绿色,从微透明到半透明,硬度在5-7之间。 橄榄石:优质的橄榄石呈现鲜艳的油绿色,硬度为5,较为脆弱。
猫眼的形成归因于金绿宝石内部存在的细小、密集、平行排列的丝状金红石矿物包体。金红石的折射率(60-90)与金绿宝石的折射率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入射光线在经过金红石包体反射时集中成一线,形成猫眼效应。当照射猫眼宝石时,眼线会随光线和角度的变化而张开或闭合。
猫眼石是一种宝石,属于金绿宝石的品种,因其具有猫眼效应而得名。这种效应使得宝石表面出现一道灵活明亮的光带,随光线强弱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类似猫眼在光线下的反应。 天然的猫眼石由多种矿物质组合形成的晶体构成,硬度高,仅次于钻石。
由于金绿宝石与金红石在折射率上的显著差异,入射光线经金红石包体反射出来,集中成一条光线,形成猫眼效应。当照射猫眼宝石时,某个角度下,猫眼向光的一半呈现黄色,另一半呈现乳白色。如果从两个方向照射猫眼,并转动宝石,可见猫眼线一会儿张开,一会儿闭合。
答案:猫眼石既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制造的,但二者有本质区别。天然猫眼石是一种具有猫眼效应的宝石,主要矿物成分是金绿宝石,其内部存在着密集平行排列的纤维状、管状包裹体,当光线照射时,会呈现出一条明亮且可移动的光带,犹如猫的眼睛,具有独特的光学效应和珍贵的价值。
1、和田玉:密度范围在0至4克/立方厘米。 墨玉:密度范围在8至1克/立方厘米。 翡翠:密度范围在6至1克/立方厘米。 白玉:密度范围在8至1克/立方厘米。 紫罗兰玉:密度范围在6至8克/立方厘米。 黄玉:密度范围在6至9克/立方厘米。
2、翡翠的相对密度为0-6,通常为33克每立方厘米。 和田玉(新疆产地)的密度为95至05克/立方厘米。 玛瑙的比重大约为每立方厘米65克。 绿松石的相对密度为0至0,标准值为76克每立方厘米。 玉石的密度一般位于95至6之间,由于玉石种类繁多,密度也有所不同。
3、- 岫玉:60克每立方厘米。- 欧泊:0.6-0克每立方厘米。玉石的密度通常在95克每立方厘米以下,不同种类的玉石密度有所差异。和田玉的密度范围在66-976克每立方厘米:- 和田白玉:922克每立方厘米。- 青白玉:976克每立方厘米。- 墨玉:66克每立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