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氯酰氯制备

其制备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使用亚硫酰氯、三氯化磷、五氯化磷与羧酸反应和使用草酰氯作为氯化试剂与羧酸反应。亚硫酰氯是最常用的酰氯制备方法。反应式为 R-COOH + SOCl2 → R-COCl + SO2 + HCl。反应产物二氧化硫和氯化氢都是气体,容易分离,且纯度好、产率高。

酰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用亚硫酰氯、三氯化磷、五氯化磷、草酰氯、四氯化碳等与羧酸反应制得。亚硫酰氯制备酰氯。反应方程式为:R-COOH + SOCl → R-COCl + SO + HCl 用亚硫酰氯反应较易制备酰氯,因为产物二氧化硫和氯化氢都是气体,容易分离,纯度好,产率高。

酰氯可由羧酸与无机酸的酰氯如三氯化磷、五氯化磷、亚硫酰氯SOCl2作用制得。羧酸制备酰氯的方法:羧酸与SOCl2在DMF中反应,根据情况可以加热等; 羧酸与草酰氯加热或回流。羧酸中的羟基被卤素取代的衍生物左式中R为氢或烃基;X为氟、氯、溴、碘。

酰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用亚硫酰氯、三氯化磷、五氯化磷与羧酸反应制得。

不乳化环氧树脂,如何改善亲水性

1、机械法即直接乳化法,可用球磨机、胶体磨、均氏器等将固体环氧树脂预先磨成微米级的环氧树脂粉末,然后加入乳化剂水溶液,再通过机械搅拌将粒子分散于水中; 或将环氧树脂和乳化剂混合,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在激烈的搅拌下逐渐加入水而形成乳液。

2、一般在兼顾乳液稳定的前提下,控制亲水基团的含量尽可能低,或提高聚酯本身的耐水性,以长链二元酸及二元醇为原料(如己二酸等),有支链的二元醇或新戊二醇为原料也可提高聚酯的耐水性,聚醚的耐水解性好,有时也可以与聚酯并用。

3、对环氧树脂进行水溶性改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加乳化剂法,通过加入乳化剂,利用超声波、高速搅拌或均质机等手段将环氧树脂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液。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实现水分散,但乳化体系的稳定性通常较差,且乳化剂残留可能影响固化物性能。二是化学改性法,包括引入极性基团和接枝反应。

魏悌希反应

1、维蒂希反应(Wittig反应)是醛或酮与三苯基磷叶立德(维蒂希试剂)作用生成烯烃和三苯基氧膦的一类有机化学反应,以发明人德国化学家格奥尔格·维蒂希的姓氏命名。格奥尔格·维蒂希在1954年发明该反应,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维蒂希反应在烯烃合成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维蒂希反应(Wittig反应),一种以德国化学家格奥尔格·维蒂希姓氏命名的有机化学反应,是醛或酮与三苯基磷叶立德(维蒂希试剂)作用生成烯烃和三苯基氧膦的过程。这一反应在1954年由维蒂希发明,并最终于1979年因这一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3、维蒂希反应的机理涉及磷叶立德1与醛酮羰基2中的碳原子之间的亲核加成反应。然而,由于位阻效应,产物主要为反式结构,具体表现为Ph3P和-O原子处于反式位置。在此之后,通过C-C键的旋转得到偶极中间体4,这一过程在低温(-78°C)下较为稳定。

4、在有机合成领域,Wittig反应,也被称为叶立德反应或维蒂希反应,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策略,它通过将羰基转化为烯烃,直接从醛或酮出发进行构建。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仲烃基溴与三苯磷的结合,生成中间体叶立德,这是一种分子内的两性离子。

亚甲基三苯基膦和酯反应

1、生成一种鏻盐。亚甲基三苯基膦是一种磷叶立德,橙色固体。由三苯基膦与溴甲烷在乙醚溶剂中反应得到,和酯反应生成一种鏻盐,酯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酸分子中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

2、Mitsunobu反应是一种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天然产物合成。其关键在于三苯基膦(PPh3)和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的催化作用,能够将酸和醇转化成酯。当底物为仲醇时,反应导致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构型发生翻转。

3、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Wittig和Geissler发现了五价磷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特别地,他们描述了亚甲基三苯基磷烷与二苯甲酮的反应,由此以较高的产率得到了1,1-二苯基乙烯和三苯基氧化膦。Wittig进一步研究了多种磷烷与醛、酮的反应,从而将碳-碳双键引入产物中,这一过程被称为Wittig反应。

网化研选通用分子砌块系列——Wittig试剂

1、Wittig反应,作为考研必考反应之一,其关键角色在于叶立德(Ylide)的运用。叶立德,即鎓内盐,是一种由供电子的Lewis结构形成的内盐分子,其正负电荷处于邻位,且均满足八电子结构。在有机化学尤其是有机合成中,叶立德的应用广泛。

三苯亚甲基膦与水反应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