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用天平和溢水杯测定硬币密度。实验原理:ρ=m/V 。实验材料和器材:硬币、水、天平、砝码、溢水杯、大烧杯。
你好,根据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 G ,下沉;(2)F浮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 F浮 G, 下沉;(2) F浮 G , 上浮 (3) F浮 = G,悬浮。
实验原理 在此阐述实验相关的主要原理。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
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 测量不确定度是说明测量值在测量结果附近分散性,意为对测量结果正确性的可疑程度, 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测量不确定度有两种表示方式:一是标准不确定度,二是扩展不确定度,大多数情况下,推荐使用扩展不确定度。
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实验原理:ρ=m/V 。实验材料和器材:某液体、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差值法:器材:烧杯、量筒 、天平(带砝码)、盐水 步骤:1)、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用天平测出其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剩余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V。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然后倒入量筒中一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为150g。用天平测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从图中可以看出另一个烧杯里面的盐水质量为60g。
测量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ρ=m/V 【验材料和器材】:液体、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实验报告就按一般格式书写: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步骤: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结论。误差讨论 初中物理实验要多思考多动手,为以后打下经验基础。
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一 测量物质的密度 实验目的: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密度的原理。了解比重瓶法测密度的特点。掌握比重瓶的用法。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对于形状规则物体 根据,可通过物理天平直接测量出来,可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相关长度,然后计算出体积。
1、计算石块的密度,公式为:密度 = A(重量)/ C(体积)。 记录实验结果,石块的密度以克/毫升表示。
2、小烧杯放在大烧杯里,小烧杯放满水,要放到水面和小烧杯杯面平,注意不要滴到大烧杯中。先测出石块的重量,假设为A。往小烧杯中轻轻放入石块,水溢出到大烧杯里。测量大烧杯的水的重量,按照水的密度(1毫升/毫克)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这个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假设为B。B除以A就是石块的密度。
3、因为密度=质量/体积,而此实验是通过测量量筒中的水的前后读数差来表示石头的体积。但是石头会吸水,当把石头拿出来之后,量筒里嗯水比放入石头之前少了,造成水的读数差偏大,即测量到的石头体积偏大了,所以密度偏小了。
1、水的密度 (g/cm) = M / V ```进行实验: 在烧杯中装入适量水,使用托盘天平测出共同质量 M1。 将一部分水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再次使用托盘天平测出剩余水和烧杯的质量 M2。将实验结果填写入上述表格中。
2、进行实验: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水测出共同质量M1 把一部分水倒进量筒测出V 在测出剩余水和烧杯的质量M2 (把结果填入上表中)分析:M1-M2=M 水的密度=M/V (注意工具使用要正确:量筒、天平。
3、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实验原理:ρ=m/V 。实验材料和器材:某液体、天平、砝码、量筒、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