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终合成2,2-O-脱水-5-甲基尿嘧啶核苷。因为通过碳酸二苯酯和5-甲基尿甙合成2,2-O-脱水-5-甲基尿嘧啶核苷,收率约84%。
2、嘧啶环的合成:谷氨酰胺、二氧化碳在胞液中由ATP供能,氨基甲酰合成酶Ⅱ催化下,生成氨基甲酰磷酸。后者又在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催化下,将氨基甲酰基转移到天冬氨酸的氨基上生成氨甲酰天冬氨酸。氨甲酰天冬氨酸脱水环化,生成二氢乳清酸,再脱氢即成乳清酸(嘧啶衍生物)。
3、原料不同 嘌呤核苷酸:磷酸核糖、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一碳单位。嘧啶核苷酸:磷酸核糖、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合成特点不同 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环,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转变为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

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T)与另一条链的腺嘌呤(A)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是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重要作用力之一。中文名称】胞嘧啶;4-氨基-2-羟基嘧啶; 细胞碱;细胞嘧啶;胞嗪;氧胞嘧啶 简写为C。核酸中嘧啶型碱基之一。存在于DNA和RNA中。
腺嘌呤是一种双环有机化合物,它与胸腺嘧啶互补配对,形成DNA中的AT碱基对,而在RNA中则与尿嘧啶互补配对。腺嘌呤是生物体中常见的碱基之一,与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一起构成了生物体的碱基。胸腺嘧啶 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为C5H6N2O2,是自胸腺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嘧啶碱。易溶于热水。
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它们一起组成脱氧核糖核酸,通常称DNA,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
在DNA(双链)中腺嘌呤A(adenine)只和胸腺嘧啶T(thymine)搭配,而胞嘧啶C(cytosine)只和鸟嘌呤C(cytosine)搭配。如:一条链1为:ATCGGCTA则与它对应互补的是链2:TAGCCGAT。但是在RNA里没有胸腺嘧啶T(thymine),所以用尿嘧啶U(uracil)代替。
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这常见于基因的5-CG-3序列。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
DNA甲基化能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的重新活化和表达。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研究证实,Cp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的甲基化导致了人体1/3以上由于碱基转换而引起的遗传病。
DNA的甲基化是在DNA的序列不变的条件下,在其中某些碱基上加上甲基的这样一个过程。DNA甲基化的结果,一般是使甲基化位点的下游的基因表达量变少。DNA甲基转移酶家族(Dnmts)催化甲基从S-腺嘌呤甲硫氨酸(SAM)转移至胞嘧啶残基的第五个碳,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
DNA甲基化的主要形式:5-甲基胞嘧啶、N6-甲基腺嘌呤、7-甲基鸟嘌呤。
简单来说,DNA甲基化就是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的作用下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胞嘧啶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基因表观修饰方式之一,在维持正常细胞功能、遗传印记、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之一。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修饰,其主要形式包括:5-甲基胞嘧啶 (5-mC)、少量的N6-甲基腺嘌呤 (N6-mA) 以及7-甲基鸟嘌呤(7-mG)。目前常说的DNA甲基化一般指 CpG岛甲基化 ,即在 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 的作用下使CpG二核苷酸5’端的 胞嘧啶 转变为 5’甲基胞嘧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