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发现人: 哈恩、迈特纳、索迪、克兰斯顿发现年代:1917年地点: 英格兰/法国希腊文:proto和actinium(锕之母)。镤放射性衰变为锕。1871年,门捷列夫预言钍和铀之间有元素的存在。当时锕系元素还没有被发现。因此1950年代出版的周期表,先是铀、钨、锆、钍、钽,而钽下面的空格是空的。
同年,哈恩和迈特纳也从同一矿中发现了一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protoactionium。元素符号定为Pa。后来证实铀X2是镤234,类钽以及protoactionium都是镤231。1927年,德国化学家格罗斯首先分离出镤的5价化合物。
放射性元素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的统称。指锝、钷和钋,以及元素周期表中钋以后的所有元素。该类元素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因此命名。天然元素 指最初是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它们是钋、氡、钫、镭、锕、钍、镤和铀。
P 磷 1669年,德国人波兰特通过蒸发尿液发现。 1S 硫 古人发现(法国拉瓦锡确定它为一种元素)。 1Cl 氯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1810年英国戴维指出它是一种元素。 1Ar 氩 1894年,英国化学家瑞利和莱姆塞发现。 1K 钾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并用电解法制得。
镧系元素的外层和次外层的电子构型基本相同,电子逐一填充到4f轨道上。镧系元素也属于过渡元素,只是镧系元素新增加的电子大都填入了从外侧数第三个电子层(即4f电子层)中,所以镧系元素又可以称为4f系。为了区别于元素周期表中的d区过渡元素,故又将镧系元素(及锕系元素)称为内过渡元素。
熔点小于1600℃,具有放射性。已知同位素中,231Pa寿命最长,发射α粒子,半衰期约为4×10^4。233Pa,发射β和γ射线,半衰期为27天。其他几种同位素226Pa、237Pa等,都较短命。灰白色金属,有延展性能,硬度似铀。空气中稳定,晶格属正方系。化学性质与钽相似。常显示+4价和+5价。
气体元素符号。无色无臭无味,在大气层含量极少,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Li 锂 1817年,瑞典人约翰.欧格思.阿弗韦森 (1792-1841) 在分析叶长石时发现。 锂[lithium]。金属元素符号。银白色,在空气中易氧化而变黑,质软,是金属中最轻的。化学性质活泼;用于原子能工业和冶金工业,也用来制特种合金、特种玻璃等。
稀有金属是在地壳中含量较少,分布稀散或难以从原料中提取的金属。如锂、铍、钛、钒、锗、铌、钼、铯、镧、钨、镭等。
不能,要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名为“同位素”的东西,拥有相同数量质子但不同数量中子的元素,它们虽被认为是同一种元素,但理化性质却不相同。
1、镤的密度是:密度137克/厘米3 镤是一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2、镤的单质密度是: 14 g/cm,希望自己也能学会查相关资料。
3、密度137克/厘米3。熔点小于1600℃,具有放射性。已知同位素中,231Pa寿命最长,发射α粒子,半衰期约为4×10^4。233Pa,发射β和γ射线,半衰期为27天。其他几种同位素226Pa、237Pa等,都较短命。灰白色金属,有延展性能,硬度似铀。空气中稳定,晶格属正方系。化学性质与钽相似。
4、单质密度: 14 g/cm3 单质熔点: 1600.0 ℃ 单质沸点: 0 ℃ 原子半径: 0 埃 离子半径: 埃 共价半径: 0 埃 常见化合物:发现人: 哈恩、迈特纳、索迪、克兰斯顿 时间: 1917 地点: 英格兰/法国 名称由来:希腊文:proto和actinium(锕之母)。镤放射性衰变为锕。
5、锇(Os)是一种银白带浅蓝色的金属,硬而脆。锇是密度最大的金属单质,为259g/cm3。密度第二大的为它的邻居铱,256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