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密度主要受三种因素控制。即构成岩石物质的矿物颗粒的密度、孔隙度和孔隙 中的流体。对于沉积岩来讲,密度主要受孔隙度控制,孔隙度一般随沉积物的固结作用和 成岩作用的增强而减小。
岩石密度还与其含水度有关,岩石含水越多时,岩石密度愈大。含水度对沉积岩密度的影响可达10%左右。
大多数造岩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密度为 2~5 克/厘米 bai3(极少数达 5 克/厘米 3)。
变质岩的物性取决于原岩的岩性与变质差异,密度的变化范围为55~76g/cm3。
不同石头的密度:大理石一般在6~7克每立方厘米。花岗石一般在6~0克每立方厘米。石灰石一般在6~8克每立方厘米。石板石一般在7~9克每立方厘米。

1、选择了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四类不同岩性、237块典型岩心样品,在变温变压条件下进行超声波纵、横波速度及密度的测定,样品的孔隙度范围从2%到27%。
2、相对来说,越深的岩石,密度越大。这主要是组成地球的物质,受地球自身的重力作用,而产生上下分异的结果。即密度大的物质下沉,密度小的物质被迫上升所造成的。
3、岩石物理学基础 式中:ρ0为原始地表岩石的密度;Ai(i=1,2,…,N)为待定常数。对数关系 对数关系模型假定岩石密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为 ρ(z)=ρ(z0)+A2ln z (3-4-3)式中:A2为经验常数。
区域重力的总体趋势是以低负异常为突出特征,异常平缓,梯度低,大部分异常呈环形或椭圆形,西部呈椭圆-条带状,在总体低负异常背景上,局部出现小范围低负异常跳跃场,一般与该区发育的燕山-喜马拉雅期含铜斑岩体或火山岩相关。
正负异常轴向均呈南北向展布为最大特征。 白音套海—金厂沟梁一线以西赤峰市地区,以西拉木伦断裂带为界,航磁特征各具特点,进而划分为赤峰市地区北部磁场区和赤峰市地区南部磁场区。
区域重力场特征 区内区域重力场见图1-4,从图上可看出,区内布格重力场自北往南,自东往西逐渐减小,梯度变化呈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趋势,定性的反映了地壳厚度自北往南、自东往西变厚的特点。
区域重力场特征 安徽东南部地区为区域重力低区,重力梯度带为似橄榄状,异常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宏观表现为中间相对高的椭环形重力低,区域场值变化约为-20×10-5~-35×10-5ms-2(图3-3-1)。
根据皖南磁异常具有宽大、缓变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反映地壳深部可能存在磁性相对稳定、具有相当规模的磁源层。
区域正磁异常带总体走向北西西,以200nT等值线圈定,异常区长200km、宽20~40km,具有范围大、强度高、梯度陡、西高东低、条带状展布的特征(图2-6)。
1、当压溶在开放体系下进行时,其溶解物质变为熔体而迁移,岩体岩石体积损耗。
2、外部压力:地壳中的岩石受到上覆岩石和地壳内部压力的作用,使得岩石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颗粒间的缝隙减小,从而使岩石体积减小。
3、根本原因是:水、空气中的气体(主要是CO2)与石头里面的矿物发生了化学反应,使里面的矿物发生饰边。当然石头的体积和外观也变了。
4、岩石的形成过程是地球形成之初,成了山石,经过风化,变成了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特别是同一岩体岩性变化较大,且具有不同的锆石U-Pb年龄者,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同一矿田存在两个系列侵入岩的,成矿潜力大。
6、地层是由不同种类的岩石组成的,岩石的性质对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岩石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地层中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比岩浆岩大得多。
楼主,物理课本上只有花岗岩的密度(6~8g/cm),正常的石头由于物质构成不同,大约在2~5g/cm之间不等。
计算石头重量:石材的密度大部分为8g/cm3或2800kg/m3,也就是说一立方米的石材质量为2800kg。常见的3cm厚的火烧板一立方米有100/3=333平方米,那么其重量就是2800kg/333=8008kg,这就是石材重量的计算方式。
大理石一般在6~7克每立方厘米;花岗石一般在6~0克每立方厘米;石灰石一般在6~8克每立方厘米;石板石一般在7~9克每立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