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 主要品种有威菌磷、吡嘧磷、三乙膦酸铝(乙膦铝)、甲基立枯磷、稻瘟净、异稻瘟净等。
2、稻瘟净的异丙酯版本——异稻瘟净,是一种内吸性水稻杀菌剂,用于防治稻瘟病。Hoe2873,O,O-二乙基-O-【5-甲基-6-乙羧基吡唑并-(1,5a)-嘧啶基-2】硫代磷酸酯,专门用于白粉病的防治。值得一提的是,磷霉素虽然也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但它更常被用作抗生素,而非直接的杀菌剂。
3、本文将介绍一种重要的农业化学制剂——有机磷杀菌剂。这是一种以含磷有机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广谱杀菌或抑菌剂,其基本的化学结构包括磷酸酯、硫代磷酸酯以及磷酰胺类等。这类杀菌剂在防治农业生产中的表现突出,尤其在对抗白粉病、水稻病害以及各类卵菌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效果。
1、补偿作用或改变代谢途径也是病原物抗药性机制之一。病原物可以改变某些生理代谢,使药剂的抑制作用得到补偿。如增加药剂靶点酶的产量,当药剂阻止了正常的代谢途径,病原物可能会启动替代途径,绕道完成代谢过程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病原物最终表现对药剂的抗药性。
2、病原物可以同时或先后对不同类型的农药产生不同的抗药性基因突变而表现多重抗药性。其中各个基因的突变及其调控的生化机制是独立的,互不干扰,这就是多基因(multigene)抗药性。如灰葡萄孢霉(Botrytiscinerea)可以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苯胺基嘧啶类等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产生多重抗药性。
3、遗传机制:单基因抗药性(主效基因抗药性):病原物对某种农药的抗药性由一个主基因控制。目前大多数都属于单基因突变。寡基因抗药性:病原物细胞中可能存在几个主效基因决定某一种药剂的抗性,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即可表达抗药性。聚基因抗药性:有少数抗药性是由微效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可产生。
4、PBPs结构与数量的改变也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产生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影响细胞膜功能 通过抑制细胞膜功能发挥抗菌作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和制霉菌素等。胞浆膜位于细菌细胞壁的内侧,为一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半透膜,具有物质交换、渗透屏障及合成黏肽的功能。
5、抗菌药物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产生抗菌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均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包括转肽酶、羧胎酶、内肽酶),从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胞壁缺损,菌体破裂死亡。
6、根据植物对病原物菌株或生理小种专化的有无,可分为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两类。水平抗性的机制主要包括抗接触、抗侵入以及除过敏性坏死反应以外的抗扩展的生理生化抗病性,作用是减慢菌源积累,降低流行速度,推迟病害流行的高峰期。
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的区别 苄嘧磺隆 (1)苄嘧磺隆是一种选择性内吸传导型稻田除草剂,可以防止一年生或多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能被杂草根、叶吸收并传到其他部位,对水稻使用较为安全,使用方法也十分灵活。(2)该药剂对2叶期以内的杂草效果更好,超过3叶的杂草使用效果较差。
吡的活性要高,安全性也要好,价格也要贵些!苄的活性次之,安全性也不错,相对来说价格要便宜些,性价比高。
苄嘧磺隆及其应用技术商品名有农得时、稻无草等。制剂有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2%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60%苄嘧磺隆水分散粒剂等。
吡嘧磺隆:能快速被杂草的芽、根和茎叶吸收,主要用于移栽田和直播田。 苄嘧磺隆:在水中迅速扩散后被杂草根部吸收,主要针对杂草的幼芽。为了提高封闭除草的效果,必须确保土地整理得当。例如,田面平整、水层管理良好的地块适合使用药效较长的除草剂。
丙草胺的持效期为30至50天,通常用于移栽田的封闭除草,若加入安全剂,也可在秧田和直播田中使用。 丁草胺的残效期约60天,主要作用于抑制杂草的幼芽和幼根生长。 吡嘧磺隆能迅速被杂草吸收,适用于移栽田和直播田的封闭除草。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浓度之外,温度、催化剂、水分和光线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温度:在多数情况下,每升高10℃,药物反应速度会增加2-3倍。然而,这个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药物,有些反应在温度变化敏感区间内反应迅速,可能无法通过常规分析测定。
大气中的氧是引起药物制剂氧化的重要因索。对于易氧化的品种,除去氧气是防止氧化的根本措施。生产上一般在溶液中和容器空间通入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或氮气,置换其中的氧。对于固体药物,也可采取真空包装。此外还要加人抗氧剂。
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如下:温度的影响:温度对药物降解速度起重要作用,对热敏感的药物,如某些生物技术类药物制剂、抗生素,须贮存在冰箱内。光线的影响:药物结构与光敏感性有一定关系,一般酚类和分子中双键的药物,对光比较敏感,在制备过程中要避光,选择适意的包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