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最后将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中子星并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它还要进一步演化。由于它温度很高,能量消耗也很快,因此,它通过减慢自转以消耗角动量维持光度。当它的角动量消耗完以后,中子星将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一个典型中子星的半径只有10千米左右。
中子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由其自身的引力压缩成一个巨大的核。在其中心最密集的区域,物质主要由超子和介子组成。在中层,中子占主导,可能处于“超流”状态。尽管内部温度可能高达数百万度,但最外层的1000米是固态的。外壳由由各种原子核组成的点阵结构和简并的自由电子气构成。
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中子星是一种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恒星,主要是由中子以及少量的质子、电子所组成的超密恒星。1932年发现中子后不久,朗道就提出可能存在由中子组成的致密星。1934年巴德和兹威基也分别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而且指出中子星可能产生于超新星爆发。1967年英国射电天文学家休伊什和贝尔等发现了脉冲星。

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体是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的恒星核。中子星的半径不会超过15千米,但质量最大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2倍。因此,中子星的密度非常大,在8×10^13克/立方厘米到2×10^15克/立方厘米之间。
电子是半径约为0.1毫米的尘埃粒子一般来说,当恒星已经演化到这个阶段,就会发生强大的超新星爆发。重力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弱的一种。所有的微观粒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它们的密度至少可以达到10万亿吨立方米。因为构成这颗行星的大多数微观粒子都是中子,所以人们称之为中子星。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中子星的密度为10的26次方千克/立方厘米,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为一百万亿亿吨之巨。是20世纪60年代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中子星的密度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米, 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竟为一亿吨之巨 白矮星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中子星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8^14~10^15克,相当于每立方厘米重1亿吨以上。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万亿倍。对比起白矮星的几十吨/立方厘米,后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中子星和白矮星是恒星演化至生命周期末期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密度。中子星的质量每立方厘米可达8000万至20亿吨,而白矮星则每立方厘米重约100公斤至10吨。在恒星核心不再进行核聚变反应后,这些星体会逐渐冷却并辐射掉其初始热量。
中子星的密度大约在每立方厘米8×10^13克至2×10^15克之间,或者说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在8千万到20亿吨之间。这个密度与原子核的密度相当,是水密度的百万亿倍。与白矮星相比,后者的密度只有几十吨/立方厘米,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地球压缩至中子星的密度,其直径将仅有22米。
中子星的密度为1011千克/立方厘米,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竟为1亿吨之巨!对比起白矮星的几十吨/立方厘米,后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白矮星的密度虽然大,但还在正常物质结构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范围内:电子还是电子,原子核还是原子核。
当然是中子星的密度大,公式是P(密度)=M(质量)/V(体积)种子星的密度是10亿吨/每立方厘米,白矮星100万吨/每立方厘米,超巨星小于一克/每立方厘米,金属锇22克/每立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