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1、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2、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二)、目标分析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

3、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4、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2)由于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冲突,学生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替代法测密度. 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实验2: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不规则

1、塑料块的密度ρ=塑料块的质量m/塑料块的体积V=塑料块的质量m/(塑料块和水的总体积V2-塑料块放入前量筒里水的体积V1 3.测盐水的密度(如图3-9)。(1)往烧杯里倒入适量的盐水,注意盐水不能外溢。(2)用天平正确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记录在下表中。

2、测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1)取一小段蜡烛,用天平测出质量记为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3)用细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使其浸没,记下此时的体积为V2;(4)实验表达公式 : ρ=m/(V2-V1)不明可追问。

3、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塑料块的质量m;(2)把系有细线的铁块放入量筒中,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1;(3)把铁块和塑料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中,记下铁块、塑料块和水的总体积v2;(4)塑料块密度的表达式:ρ 塑料=m/v2-v1。

4、盐水的密度为 。实验数据:测量盐水的密度 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 倒入量筒中的水的体积V 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3 盐水的密度ρ 测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的密度 方法:(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 ;(2)将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___.。

密度教学设计(2)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空气的密度是29kg/m3=1290g/cm3,铁的密度是9g/cm3=7900kg/m 市场上出售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是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6kg,如果调和油用去一半,则剩余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 【设计意图】:考查密度的概念,从而加深理解。

第一步骤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第二步骤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1、寻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

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XX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3、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4、高一化学教案说课稿范例 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5、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高三年级化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

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知识的应用

1、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2、g/cm^3 Δh=2cm s=20cm^2 求 :m冰=?解 :∵ρ=m/v 得:Δv=m冰/ρ冰-m水/ρ水 又∵Δv=sΔh m冰=m水=m ∴sΔh=m/ρ冰-m/ρ水 得:m=sΔhρ冰ρ水/(ρ水-ρ冰)=20*2*0.9*1/(1-0.9)=216(g)即m冰=m=216g 答 :融化前冰的质量为216克。

3、水的密度值为 1000kg/m^-3,即1g/cm^3;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水的质量为1克。密度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1.可鉴别组成物体的材料。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4、初二物理中的密度,可以用公式ρ=m/V来表示,其中ρ代表密度,m代表质量,V则代表体积。这个公式说明了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就是其密度。质量,用字母m表示,基本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水的密度ρ=0×103千克/米3 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教师招聘面试《密度》试讲稿分析

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4)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2、教师招聘面试准备的时间没有明确固定。但是建议准备的时间越长越稳妥,因为面试不和笔试一样,临时背背考点重点内容可能会考高分,但是面试的准备要和笔试一样那你通过面试的几率会很低,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和自身条件是不一样的,有可能别人可以但是你就不一定可以,无论是谁,面试提前准备肯定有好处。

3、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松鼠》试讲稿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讨论《人与自然》的动物,用“我喜欢___的___”的句式造句。

4、教师招聘面试形式分为说课、试讲、答辩、结构化。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说课需写说课稿,内容涉及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需写教学设计,其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密度的新课讲解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