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苯菊酯,又称天王星、虫螨灵等,其化学名称为(1R,S)-顺式-(Z)-2,2-二甲基-3-(2-氯-3,3,3-三氟-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2-甲基-3-苯基苄酯。英文名Bifenthrin,CAS号为82657-04-3,EINECS编码未给出。其分子式为C46H44Cl2F6O4,分子量为847356克/摩尔。
2、用于家庭环境、室内、家具、沙发、地毯时,每瓶兑水加至500-600毫升左右,在害虫活动场所作滞留喷雾,喷雾布满物件表面即可,每天1-2次,连用3-5天。用于衣物、床铺、被套、床单时,每瓶兑水加至500-600毫升对它们像下小雾雨一样喷洒,微湿表面即可,一般1-2次,自然晾干后即可使用。
3、细胞质核糖体的特异性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酰亚胺或D-2-(4-甲基-2,6-二硝基苯)-N-丙酸甲酯能抑制PR蛋白产生,而叶绿体或线粒体的特异性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不能抑制PR蛋白合成。 生化特征及遗传基础 生化特征主要指PR蛋白的分子特征,遗传基础指有关PR蛋白的基因和调控特点。

1、理解三羧酸循环的关键在于掌握每个步骤的反应机理和产物,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循环。通过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它如何在细胞中发挥作用,以及它在能量生成中的重要性。
2、循环中的C原子命运每一轮三羧酸循环,乙酰-CoA的羰基C转化为CO2,而甲基C则部分保留。每循环一次,就有部分C原子离开,形成丰富的能量产物。总结与记忆小贴士将中间产物串联成一句:吵得铜壶呼盐瓶,生动描绘了这一系列反应的动态过程。
3、维生素B6的三兄弟,吡哆醛、醇和胺,在代谢中发挥着关键转换作用。生物化学的每一个环节,如三羧酸循环、β-氧化和酮体生成,都富含深刻的寓意和记忆点。最后,酶的世界里,K、V、FAD+、NAD+的组合,以及辅酶的故事,让学习生物化学的旅程充满乐趣。掌握这些口诀,生物化学的复杂世界将变得触手可及。
4、特殊基团等都可以从化学结构看出来。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完整列表早忘了,但别人说一个我肯定知道它的性质。必需氨基酸也是,我看到一个就会知道它是必需的,但要完整默写就头痛了。其实非必需氨基酸大多数跟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挂钩,必需氨基酸都是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不能产生的基团 (转氨作用)。
5、强调理解与记忆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应寻找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联想记忆等。以糖代谢中的三羧酸循环为例,介绍了一个由刘不言老师提供的记忆口诀,结合具体反应过程和生成能量的机制,通过简化和关联,使复杂的知识点变得易于记忆。
1、前列腺素代谢包括分类、合成和调控。前列腺素根据五元环的结构分为A-I等9类,根据双键数分为3三类。合成主要由花生四烯酸合成。调控包括脂肪酸环加氧酶的活性调节和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 脂类代谢调控包括脂解的调控、脂肪酸代谢调控和胆固醇代谢调控。
2、在脂蛋白中,疏水脂类构成核心,外面围绕着极性脂和载脂蛋白,以增加溶解度。载脂蛋白主要有7种,由肝脏和小肠合成,可使疏水脂类溶解,定向转运到特异组织。 乳糜微粒转运外源脂肪,被脂肪酶水解后成为乳糜残留物。
3、一)脑苷脂:神经酰胺与UDP-葡萄糖生成葡萄糖脑苷脂,由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是b-糖苷键。也可先由糖基与鞘氨醇反应,再酯化。 (二)脑硫脂:硫酸先与2分子ATP生成PAPS,再转移到半乳糖脑苷脂的3位。由微粒体的半乳糖脑苷脂硫酸基转移酶催化。
4、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应试习题集目录概览本习题集分为两大模块,涵盖了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内容,以助于全面备考。第一部分:基础综合生物化学:深入探讨蛋白质、维生素、酶等核心概念,以及糖、脂类、氨基酸和核酸代谢,基因信息传递和信号传导等。
5、以下是2010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师直通车目录的概览,内容涵盖了基础综合、专业综合和实践综合三个部分。基础综合部分包括:第一篇 生物化学,涉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核酸结构与功能、酶、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遗传信息传递、蛋白质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等。
1、简述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在柠檬酸合酶的催化下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缩合→柠檬酸。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在异柠檬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异柠檬酸氧化脱羧→α-酮戊二酸。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琥珀酰辅酶A。
2、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柠檬酸合酶催化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顺乌头酸酶催化柠檬酸裂解为异柠檬酸和乙酸。异柠檬酸氧化脱羧酶催化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CO和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琥珀酰CoA与GDP或GTP生成琥珀酰磷酸化合成酶。
3、【答案】:①基本概念: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亦称为柠檬酸循环(citric cycle)、Krebs循环,是以草酰乙酸和乙酰CoA缩合生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②基本过程:三羧酸循环以草酰乙酸+乙酰CoA缩合生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4、解析:分两个阶段:【1】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的基质中,释放出1分子CO2,生成一分子NADH+H+。【2】乙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产生二氧化碳:主要事件顺序为:(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六碳的柠檬酸,放出CoA。柠檬酸合成酶。
三羧酸循环的原理:两个碳原子以CO2的形式离开循环。循环最后草酰乙酸会再次生成,再次从乙酰辅酶A中得到两个碳原子。一分子六碳化合物(柠檬酸)经过多部反映分解成一分子四碳化合物(草酰乙酸)。草酰乙酸会在接下来的反应中遵循同样的途径获得两个碳原子,再次成为柠檬酸。
三羧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柠檬酸经一系列反应, 一再氧化脱羧, 经α酮戊二酸、 琥珀酸, 再降解成草酰乙酸。而参与这一循环的丙酮酸的三个碳原子, 每循环一次, 仅用去一分子乙酰基中的二碳单位, 最后生成两分子的CO2 , 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原理见下:三羧酸循环(英语: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又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因此得名;或者以发现者汉斯·阿道夫·克雷伯命名为克雷伯氏循环,简称克氏循环(Krebs cycle)。
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可以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作用下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中产物可以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产生的NADH(NADPH)通过与氧化磷酸化相偶联,产生大量的ATP,供有机体利用。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原核生物中分布于细胞质,真核生物中分布在线粒体。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有机酸,例如柠檬酸(C6),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或者是TCA循环。
三羧酸循环用于将乙酰中的乙酰基氧化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当量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反应物乙酰辅酶A(Acetyl-CoA)(一分子辅酶A和一个乙酰相连)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的共同的中间产物,进入循环后会被分解最终生成产物二氧化碳并产生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