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比水轻。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在相同的体积下,冰的重量通常比水轻。这是因为冰在固态时分子间的排列更为有序和紧密,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其密度小于液态的水。因此,尽管它们都是由水构成,但在相同的体积下,水的重量会比冰更大。具体来说:冰的密度比水小。
2、同体积的冰和水,水重。同重量的冰和水,冰体积大。因为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冰的密度是0.9克/立方厘米。
3、相同体积的水与冰,水更重。例如,如果我们把相同体积的水和冰放在同一个容器里,水的重量就会比冰重,原因是水比冰更密,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而冰的密度为0.9克/立方厘米。水所占的空间比冰所占的要小。根据可能受到的多种条件,水会经历不同的物理状态。
4、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冰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冰的质量(m)比水轻。
5、冰的密度是900千克每立方米,水是1000千克每立方米。
1、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原因是因为水在0摄氏度以下冷却时会发生冻结,形成冰晶体。在冻结过程中,水分子排列成六方紧密堆积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比水分子在液态时的排列结构更空隙。当水分子处于液态时,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称为氢键。
2、由于冰晶结构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水分子的平均相互距离比液态水大很多。这导致单位体积内的水分子数量减少,从而冰的密度相对较小。密度递减的结果 冰的密度小于水,也就是说,在相同温度下,相同体积的冰比水轻。这就是冰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3、水的密度大。因为冰在0℃下密度为0.917 g/cm³,而水的密度正常为00g/cm³,日常生活中,冰总是浮在水面上,也可以说明冰的浮力小,水的浮力大。
4、冰的密度比水小的原因:因为液态的水在凝固成冰的时候,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按一定规则排列,每个分子都被四个分子包围,形成一个结晶四面体。这种排列由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决定。在液态水中,水分子是自由的,可以达到形成氢键的排列。
5、水分子在结冰时形成晶体,分子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这些氢键在低温下稳定且数量众多,导致水分子之间形成较为空旷的结构。 随着温度上升,冰融化成水,大约有15%的氢键会断裂。这导致冰中形成的空旷氢键网络瓦解,部分水分子形成氢键连接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其他部分则形成密度较大的多面体晶体。
6、水温降到0 ℃时,水结成冰,水结冰时几乎全部分子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缔合分子,在冰中水分子的排布是每一个氧原子有四个氢原子为近邻(两个共价键,两个氢键),一种排布导致成一种敞开结构,也就是说冰的结构中有较大的空隙,所以冰的密度反比同温度的水小。
它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在4℃以上,液态水遵守一般热胀冷缩规律。4℃以下,原来水中呈线形分布的缩合分子中,出现一种像冰晶结构一样的似冰缔合分子,叫做假冰晶体。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假冰晶体”的存在,降低了水的密度,这就是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低于4℃密度又要减小的秘密。
水在4℃时达到最大的密度。当温度高于4℃时,液态水遵循常见的热胀冷缩原理。 在4℃以下,水中原本线状分布的分子开始形成类似冰晶的结构,这些被称为“假冰”的缔合分子。
冰是热胀冷缩,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高于4℃是热胀冷缩。
冰在 0℃时的密度为 917 kg.m-3,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还会减小,请参考下图冰的体积随温度变化曲线图。
答案:热水、冷水和冰的密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冰的密度最小,冷水的密度居中,热水的密度最大。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密度减小。但在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过程中,分子间的排列更加紧密,导致冰的密度大于常温下的液态水。接下来将详细解释这一现象。
冰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分别是:0.917 g/cm³,00g/cm³。日常生活中,冰总是浮在水面上,也可以说明冰的浮力小,水的浮力大。液态的水在凝固成冰的时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每个分子都被四个分子所包围,形成一个结晶四面体。
水的密度是1g/cm,冰的密度是0.9g/cm。
水的密度是1g/cm3,冰的密度是0.92g/cm3。在液态水中,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相对稳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适中,所以水的密度较大。当水冷却转变为固态的冰时,水分子开始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相互作用力减弱,这种有序的排列方式导致冰的密度比水小。
水的密度大。因为冰在0℃下密度为0.917g/cm3,而水的密度正常为00g/cm3,日常生活中,冰总是浮在水面上,也可以说明冰的浮力小,水的浮力大。
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冰的密度是0.9克/立方厘米。水的密度解释: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量。其在常态下的密度约为1克/立方厘米。这意味着每立方厘米的水质量是1克。水的密度与其温度、压力和溶解物质的含量有关,但在一般条件下,其密度值相对稳定。
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原因是由于水分子的特殊结构和氢键的作用。极性分子的存在使得水分子之间能够形成氢键,而在冰的结构中,水分子通过氢键排列成有序的立方密堆结构,导致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降低了单位体积内的水分子数量,使得冰的密度小于水。
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原因是因为水在0摄氏度以下冷却时会发生冻结,形成冰晶体。在冻结过程中,水分子排列成六方紧密堆积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比水分子在液态时的排列结构更空隙。当水分子处于液态时,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称为氢键。
水分子在结冰时形成晶体,分子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这些氢键在低温下稳定且数量众多,导致水分子之间形成较为空旷的结构。 随着温度上升,冰融化成水,大约有15%的氢键会断裂。这导致冰中形成的空旷氢键网络瓦解,部分水分子形成氢键连接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其他部分则形成密度较大的多面体晶体。
水的密度大。因为冰在0℃下密度为0.917 g/cm³,而水的密度正常为00g/cm³,日常生活中,冰总是浮在水面上,也可以说明冰的浮力小,水的浮力大。
冰的密度比水小的原因:因为液态的水在凝固成冰的时候,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按一定规则排列,每个分子都被四个分子包围,形成一个结晶四面体。这种排列由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决定。在液态水中,水分子是自由的,可以达到形成氢键的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