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硫化锌2*10^-23,硫化亚铁7*10^-19。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硫化物易溶,而IB和IIB族重金属的硫化物是已知溶解度最小的,硫化物的溶解度不仅取决于温度,还与溶解时溶液pH及H2S的分压有关。
2、好像不对,碱土金属中的MgS,碱金属中Li2S是要双水解的,硫化铜很奇特,只溶于 氧化性酸(如硝酸) 硫化亚铁双水解,硫化铁难溶,硫化银不溶,硫化镉微毒,无放射性,微溶于水和乙醇,溶于酸,极易溶于氨。
3、硫化铜、硫化汞和硫化铅等硫金属键结构不溶于水,也难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如果在酸或者碱水溶液里可能会测得痕迹量不过通常也不认为有水中溶解度。
4、这种物质的比较方法如下:硫化氢是一种无机气体,它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此外,硫化氢的溶解度也受pH值的影响,当pH值较低时,硫化氢会与水中的H+离子结合形成较稳定的H2S分子,导致其溶解度降低。而在高pH值下,H2S分子会分解为HS-离子和S2-离子,从而增加了其溶解度。
5、任何物质,不溶是相对的,溶是绝对的。只是溶解的量有多少的差异而已。
6、硫化锌转化为硫化铜,可证明ksp大小:硫化锌转化为硫化铜,可证明硫化铜,的ksp更小;硫化锌与硫化铜的分子构型,都相同,所以硫化铜,的ksp更小,溶解度更小,才能产生硫化锌转化为硫化铜。
面心立方晶胞中有八个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内有一个正四面体空隙,所以共有8个正四面体空隙。锡又名普通锡,是银白色四方晶系金属,很软,没有延性,但富有展性,在常温下与空气几乎不起作用。能溶于王水、热浓硫酸、盐酸等溶液中。
面心立方晶胞中有八个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内有一个正四面体空隙,所以共有8个正四面体空隙。
灰锡的晶体类型为立方晶系,其结构类似于金刚石。具体来说,灰锡的晶胞参数a=0.6489nm,晶胞中含有8个Sn原子,密度为75克/立方厘米。白锡的晶体类型为四方晶系(又称正方晶系)。
白锡为四方晶系,晶胞参数:a=0.5832nm,c=0.3181nm,晶胞中含4个Sn原子,密度28克/立方厘米,硬度2,延展性好;灰锡为金刚石形立方晶系,晶胞参数:a=0.6489nm,晶胞中含8个Sn原子,密度75克/立方厘米;脆锡为正交晶系,密度54克/立方厘米。
金属锡柔软,易弯曲,熔点2389℃,沸点2260℃。白锡为四方晶系,晶胞参数:a=0.5832nm,c=0.3181nm,晶胞中含4个Sn原子,密度28 g/cm3,硬度2,延展性好。灰锡为金刚石形立方晶系,晶胞参数:a=0.6489nm,晶胞中含8个Sn原子,密度75g/cm3。脆锡为正交晶系,密度54g/cm3。
白锡为四方晶系,晶胞中含4个Sn原子,密度28克/立方厘米,延展性好。灰锡为金刚石形立方晶系,晶胞中含8个Sn原子,密度75克/立方厘米。脆锡为正交晶系,密度54克/立方厘米。锡,碳族元素,原子序数50,原子量1171,元素名来源于拉丁文。
1、控制温度:温度对甲基磺酸亚锡氧化反应有重要的影响,通常较低温度下可以减缓或阻止该反应。因此,在进行甲基磺酸亚锡反应时,可以通过减少温度来降低反应速率,从而防止甲基磺酸亚锡氧化的发生。
2、有。甲基磺酸亚锡有毒性,甲基磺酸亚锡镀液体系不但稳定、低毒性、低腐蚀、镀层质量高、可在高电流密度下操作,而且可生物降解为硫酸盐和二氧化碳,更具环保性。
3、甲磺酸锡的全称应该甲基磺酸亚锡,用于电镀锡,一般用金属锡粉、锡片、锡粒与甲磺酸反应即可制得。
4、酸性镀锡工艺的特点是溶液稳定、镀层光亮度高、镀液电流效率高,操作简便,但镀液的分散能力差、二价锡易水解等。碱性镀锡液稳定且均镀能力好,缺点是工作温度高,电流效率低,不光亮等。甲基磺酸体系以其沉积速率高,废水容易处理等优点而被应用到连续电镀生产中。
5、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硫酸盐、甲基磺酸体系的酸性光亮镀锡工艺。硫酸盐光亮镀锡液成分简单,主要有硫酸亚锡、硫酸、光亮添加剂、稳定剂等成分。硫酸亚锡含量高时可用较大的电流密度,使沉积速度加快,含量过高会使镀锡层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