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温度85±5℃,反应40—60分钟,调PH值为7—8,加入剩余的尿素,反应10—20分钟,调PH值7—8,冷却在40℃以下,加入填料,搅拌均匀后出料。
甲醛溶液中会发生坎尼扎罗反应:2CH2O+H2O=CH3OH+HCOOH,该反应会受到有催化性的金属、多聚甲醛晶核、甲酸的影响而加速。虽然酸性情况下该反应会减缓,但是甲酸浓度过高的话,整体上该反应还是被加速的。
反应第一步生成一和二羟甲基脲,然后羟甲基与氨基进一步缩合,得到可溶性树脂,如果用酸催化,易导致凝胶。产物需在中性条件下才能贮存。线性脲醛树脂以氯化铵为固化剂时可在室温固化。
特别是酸性阶段二次加尿素时缩聚反应控制不当导致粘度突然增加,出现不能流动并且有弹性的凝胶。另外有些工艺将反应终点定pH值定得较低或二次投料点F/U过低,造成假粘度,结果树脂1~2天后便失去流动性而变成膏体状。
尿素和甲醛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进行加成反应,生成一羟甲基脲与二羟甲基脲。在特殊条件下,甲醛过量时,也可生成三羟甲基脲或四羟甲基脲,但四羟甲基脲从未分离出来过。
因此,尿素与甲醛一直在弱酸性介质中进行加成和缩聚反应也是一种制造脲醛树脂的工艺,这种工艺可以节省碱和酸的用量,缩短反应时间。
1、目前使用的二羟甲基羧酸亲水扩链剂主要有DMPA和DMBA两种,其中DMPA使用时间较早,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
2、年代初我国成都某厂已能小批量生产。该扩链剂为白色结晶,熔点较高,贮存稳定,因其分子量小(Mw134),较少的用量就能提供足够的羧基量。
3、常用的产品有:二羟甲基丙酸(dimethylol propionic acid ,DMPA)、二羟甲基丁酸(dimethylol butanoic acid ,DMBA)、1,4-丁二醇-2-磺酸钠。
4、胺盐可以是二羟甲基丙酸DMPA+三异丙醇胺TIPA,DMPA+TIPA+TME,DMPA+TIPA+TMP,二羟甲基丁酸DMBA+TIPA,DMBA+TIPA+TME,DMPA+TIPA+TMP组合中的一种。
5、聚己二酸丁二醇酯、聚二醇、二异氰酸酯和二羟甲基丁酸。根据查询百度百科信息显示,水性聚氨酯加聚己二酸丁二醇酯、聚二醇、二异氰酸酯和二羟甲基丁酸耐水煮。
目前使用的二羟甲基羧酸亲水扩链剂主要有DMPA和DMBA两种,其中DMPA使用时间较早,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
DMBA分子中含有两个伯羟基和一个羧基的多功能团化合物,使该分子既具有醇类、又具有酸类化合物的特性。
中文名:2,2-二羟甲基丁酸结构式:分子量: 1416外观:为白色晶体熔点: 108-115 °C溶解性:可溶于水、甲醇、丙酮等。
发生缩聚反应。二羟甲基丁酸与脲醛胶可以发生缩聚反应,生成三维网络结构的聚脲醛树脂,这种反应被称为脲醛胶凝反应或脲醛缩合反应;在反应中,二羟甲基丁酸中的羟基与脲醛胶中的醛基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酰脲键。
根据查询百度百科信息显示,水性聚氨酯加聚己二酸丁二醇酯、聚二醇、二异氰酸酯和二羟甲基丁酸耐水煮。水性聚氨酯是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也称水分散聚氨酯、水系聚氨酯或水基聚氨酯。
第四步,取代基次序根据次序规则,原子序数ClOC,所以大者顺序大,写后面。命名:2-丙基-4-羟基-3-氯己酸系统命名原则总结:主链最长,支链最多,位次最小,编号近简小。
有机物命名编号优先顺序是羧酸、磺酸、酸酐、某酸某酯、某酰卤、某酰胺、某腈、某醛、某某酮、某醇、某硫醇、酚、硫酚、胺、某某醚、某烯、某炔、某苯、某烷、卤代等。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多种方法,例如,俗名法、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和音译法等。
不饱和醛的命名除醛基的编号应尽可能小以外,还要表示出不饱和键所在的位置。许多天然醛都有俗名,例如,肉桂醛(cinnamaldehyde),茴香醛(anisaldehyde),视黄醛等(retinal)。
有机化合物命名有俗名、习惯命名法(又称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其中系统命名法最为通用,最为重要。俗名是根据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存在与性质而得到的名称。例如,甲烷又称坑气、沼气;甲醇又称木醇等。
1、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预逐步聚合,即由低聚物二醇、扩链剂、水性单体、二异氰酸酯通过溶液(或本体)逐步聚合生成分子量为103量级的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第二阶段为中和后预聚体在水中的分散和扩链。
2、合成水性聚氨酯,一般先将二异氰酸酯、低聚物二醇(或多元醇)和扩链剂预先反应,制备一定分子量的预聚体或高分子量聚氨酯树脂后,再采用相转移法将其溶解或乳化于水中。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用来制备聚醚型聚氨酯。聚合方法随材料性质而不同。
4、最终得到水性聚氨酯分散液。为合成低粘度预聚体,通常选择脂肪族或脂环族多异氰酸酯,因为这两种多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低,预聚体分散于水中后用二胺扩链时受水的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