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气密度=293*(实际压力/标准物理大气压)x(2715/实际绝对温度),绝对温度=摄氏温度+2715。通常情况下,即20℃时,取205kg/m3。计算空气密度ρ的公式为:ρ=(m1-m0)/V,式中:m1为密度瓶和空气的总质量,V为相应的体积,m0为密度瓶的质量。
2、空气密度计算:在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ρ=29/24=2946g/L;在常温时(25摄氏度)常压下空气的密度ρ=29/(24×298/273)=1860g/L;当温度和压强都变化时,需要利用气体状态方程式进行计算。
3、空气的密度可以通过其压力和温度来计算,公式为:ρ = 293 * (实际压力 / 标准物理大气压) * (2715 / 实际绝对温度),其中,绝对温度等于摄氏温度加上2715。在常温20℃时,空气密度大约为205 kg/m。
1、气温为–55℃,气压价格P=2232mb,海拔11—20公里的气温变化率:0.0℃/公里,海拔20—32公里的气温变化率:+0/公里。
2、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在20~30千米高度上有贝母云。平流层顶位于离地面50~55千米高度,温度约0℃,气压约为100帕。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的臭氧层就包括在平流层内,臭氧量从对流层顶开始增加,至22~25公里处达到极大值,然后减少,到平流层顶就微乎其微了。
3、在高纬平流层底,大气温度约为-53℃,向上温度增加,因而在平流层下部自20-30km向上,逆温有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大气凝结核的聚集。若该处同时有充分的水汽,凝华成珠母云是可能的。但是,那里的水汽从何而来?尚待研究。臭氧在25km高度处浓度最大(其范围约在10-50km)。
1、当海拔达到3000米时,大气压力降至0.677,空气密度降至0.730,绝对湿度降低至68 g/m3。如果进一步升高至4000米,大气压力继续下降至0.591,空气密度降至0.653,绝对湿度降低至54 g/m3。当海拔升至5000米,大气压力降至0.514,空气密度降至0.583,绝对湿度降低至77 g/m3。
2、在海拔3000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降低100Pa 教材上有这句话,所以,可以粗略认为,3000m内大气密度均匀变化。
3、散逸层(800 km~2000 km至3000 km),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热层(80至85 km~800 km),又称热气层,空气极稀薄,而离子特别多。温度相当高,且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升高。
4、高度增加,大气压减小;在3000M范围内,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Hg,大约133Pa!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大气密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律递减。气压有日变化和年变化。一年之中,冬季比夏季气压高。
1、大气层的密度从上到下递增,我们周围的空气密度在标准状况(0℃(273k),101KPa)下为293g·L-1。主要成分是 氮(7084%)、氧(946%)、氩(0.934%)、二氧化碳(略高于万分之三)4种气体总计占9997%。
2、氮气:占大气层总成分的71%,是大气层中最主要的成分。氧气:占9%,是地球生物呼吸所需的主要气体。氩气:占0.93%,是一种惰性气体。其他成分:包括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等。空气密度变化: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因此越高处的空气越稀薄。
3、大气层,亦称大气圈,环绕地球的气体层。 其主要成分包括氮气(71%)、氧气(9%)、氩气(0.93%),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稀有气体。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其厚度超过1000千米,但没有明确的界限。
4、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1%;氧气占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5、大气层的成分包括71%的氮气、9%的氧气、0.93%的氩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和氡气)。这些气体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空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高空空气稀薄。大气层的总厚度超过1000千米,但没有明确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