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方土约为3-8吨。对于土地的计量单位是方,一方土等于一立方米。体积和重量不相等,要将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换算,主要看物体的质量也就是密度。所以要算土的重量,就要区分土壤的密度。土壤的密度大小又与土壤的化学与矿物组成有关。一般土壤的密度ρ=3~8Mg/m3,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密度较低。
2、一方土等于8至2吨。这是基于以下计算:质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m=ρv)。具体来说,一立方米的土壤体积等于一方,而土壤的密度取决于其化学和矿物组成。例如,粘性土的密度通常在8至0克/立方厘米,砂土为6至0克/立方厘米,而腐殖土为5至7克/立方厘米。
3、根据公式:质量等于体积与密度之积(m=v)按照一般土壤的密度算一方土约为3-8吨。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浮沉法和比重瓶法。浮沉法:将风干土过筛后称量,并准确加入一定量的水,让土粒充分吸水并达到最大可塑状态后,静置一段时间,让土粒上浮或下沉,再称重,计算上浮或下沉的密度差,即为土粒的相对密度。
土粒相对密度是指土粒在干燥状态下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其测定方法有多种,但常见的是使用比重瓶法。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将已知质量的干土样放入比重瓶中,然后加满蒸馏水,塞紧瓶盖后摇匀,再放在恒温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使水温与瓶内水温达到平衡。
土的密度是指土样的总质量与其总体积的比值,单位为g/cm。这一指标反映了单位体积土的质量。在工程实践中,土的密度常通过环刀法来测定。此外,土的密度还会被转换为土的重度(γ),即土的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g,单位为kN/m。
土的相对密度亦称“土体比重”,土体颗粒的质量和与其同体积的纯水在4°C时的质量之比。其数值可由实验直接测得。其大小与土的矿物成分有关,与土的结构和水分多少无关。虹吸筒法:虹吸筒法适用于粒径不小于5mm且粒径大于20mm的土质量大于等于总土质量10%的各类土比重测定。虹吸筒法测量结果不稳定。
测定土粒相对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标准压实试验:在规定的压实条件下对土样进行压实,然后测量压实后的土体的密度,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相对密度。现场渗透试验:利用渗透计测量土体中的渗透阻力,根据阻力大小推算相对密度。地震波探测法:利用地震波在土体中的传播速度来推算相对密度。
土粒相对密度决定于土的矿物成分,一般无机矿物的相对密度为6~8;有机质为4~5;泥炭为5~土粒的相对密度变化幅度很小,可在实验室内用比重瓶法测定。原理:液体、粉末,分散剂等流动物质的密度测量,简单的测定方法:是将样品放入已知体积的容器内称重量。
1、土力学中的5个密度指的是: 干密度(D):也称为自重密度,指土壤在没有水分存在时的体积质量。 饱和密度(Ds):指土壤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质量。 相对密度(Dr):也称为密实度,是以某一特定密度(例如干密度或饱和密度)为比较基准测定的密度。相对密度可用于确定土体的坚实程度。
2、实际上,两个公式是一样的。只不过两个公式中的“含水率”代入数据时,“干密度=湿密度/(1+0.01*含水率)”公式中的“含水率”要用百分数表示,而“干密度=湿密度/(1+含水率)”公式中的“含水率”要用分数表示。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
3、Dr 就是“相对密度“,也称”相对密实度“。Dr 是用来衡量无粘性土的松紧程度,它是以该无粘性土自身最松和最密两种极限状态作为判别的基准,其定义为:[无粘性土处在最松状态时的空隙比] :[无粘性土处在最密状态时的空隙比]。
4、土力学中的ds是指土粒的相对密度,有时也写作Gs。ds具体是指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4摄氏度纯水质量的比例,由于这种比例关系没有单位,因此被定义为无量纲。通常情况下,ds的数值等同于土粒的密度,但这两者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有所不同。
5、土力学中,ds用来表示土粒的相对密度,有时也会用Gs来表示。ds(土粒的相对密度)是指土粒的质量与其同体积的4摄氏度时纯水质量的比值,其单位是无量纲的。通常情况下,土粒的相对密度数值上与土粒的密度相当,但两者所表示的含义并不相同。
6、土力学中,ds通常用来表示土粒的相对密度,有时也被写作Gs。ds代表的是土粒质量与同体积4摄氏度纯水质量的比值,因此它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值。虽然土粒相对密度在数值上常常等于土粒密度,但它们的含义有所不同。
1、据此,我们认为,黄土渠道湿陷系由于渠道在运用时漏水,浸湿着承托渠道的黄土层,使其湿度状态改变,构成不同的压力状态,黄土层在水及机械力的作用下,土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黄土的密度发生改变而产生膨胀及压缩变形在渠底上的综合反映。
2、黄土湿陷是黄土的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黄土具有在自重或外部荷重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发生突然下沉的性质。
3、造成黄土湿陷原因主要有三种:①黄土的力学性质从内部改变了黄土在浸水及外部荷载因素下,使剪应力超过抗剪强度,从而发生湿陷。②黄土内部受浸水湿化作用下,使土壤自身摩擦力降低,外部扰动作用诱发湿陷。③黄土内部结构发生崩解,使黄土颗粒间胶结强度弱化,颗粒间相对迁移,并伴随小颗粒进入大间隙。
4、湿陷性黄土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受水浸湿后,在土体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与外部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强度降低。当土体中残余的强度不足以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时,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沉陷。土体湿陷对工程建设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5、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或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向大孔滑移,粒间孔隙减小,从而导致大量的附加沉陷。今天小编对黄土湿陷的机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哪些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倍领安全网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6、黄土在干燥时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后表现出明显的湿陷性,这是由黄土本身的成分结构决定的。黄土中含60多种矿物,以碎屑矿物为主,并含部分黏土矿物。湿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黄土具有明显的遇水连接减弱,结构趋于紧密的有利于湿陷的特殊成分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