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芯中的磁通密度 B=220*450 /(3000*2。5)=13。2 千高斯 =1。
2、当频率为50HZ时,B=450 * U / (W * A)2。当频率为60HZ时,B=375 * U / (W * A)B--磁通密度 千高斯 U--额定电压 伏特 W--线圈匝数 A--铁芯截面积 平方厘米 3。
3、磁通密度计算公式:B=F/IL=F/qv=Φ/S。磁通量:变化率=磁通量变化量/时间,其中磁通量变化量=变化后的磁通量-变化前的磁通量。
1、铁磁材料的磁化曲线是条变化的曲线合适。磁化曲线可以理解为,铁磁材料被磁化的过程中,微观变化的展现。铁磁材料的磁化,主要和磁通密度B和磁场强度H相关。微观上,铁磁材料的磁化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
2、磁化曲线描绘了三个显著区域:非饱和区、膝部(膝点)和饱和区。在非饱和区,随着磁场强度的提升,磁通密度迅速增加,表现为线性增长,铁芯具有很高的磁导率(μ)。
3、磁性材料的磁化曲线 磁性材料是由铁磁性物质或亚铁磁性物质组成的,在外加磁场H 作用下,必有相应的磁化强度M 或磁感应强度B,它们随磁场强度H 的变化曲线称为磁化曲线(M~H或B~H曲线)。
4、当加水的速度等于出水的速度,就是磁密饱和了。如果加水的速度大于出水的速度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水就会漫出来,这就是电机迅速发热的原因了。
5、基本磁化曲线:铁磁体的磁滞回线的形状是与磁感应强度(或磁场强度)的最大值有关,如果磁性材料的磁化未达到饱和就开始退磁会出现较小的磁滞回线。磁导率:表征磁介质磁性的物理量。
6、磁化曲线是铁磁材料的b-h曲线。用图形来表示某种铁磁材料在磁化过程中磁感强度B与磁场强度H之间关系的一种曲线,又叫B-H曲线。这种曲线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得。B与H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
1、Bmax是在磁芯截面积上的平均最大磁通密度。
2、楼:Bmax=Lp*Ipp/(Np*Se),Bmax一般不超过0.3,你可以验证一下。2楼:楼上的公式正解,楼主只需要再将变压器初级的圈数Np以及峰值电流Ipp代入计算。得出deltaB,由于是反激电路磁芯工作与磁滞回线的第一象限。
3、普通50Hz变压器线圈的匝数=线圈额定电压(V)/[0.0222×铁芯有效截面积(cm2)×工作磁通密度(T)]。
4、如果你的设计输出功率较大的话,那么就要让L1小一点,也就是要提高le减小Ae(已经在确定Bmax时计算出来了)。le的提高自然是整个变压器体积的提升。
5、可用法拉第定理表示: (17) Bmax: 最大(峰值)磁通密度(高斯) ERMS:绕组端正弦电压的均方根值(Vrms) N:匝数 Ae:磁芯有效矩形截面积(cm) f: 正弦电压频率 有效面积被认为是磁芯的全部截面积,见图14。
1、因为“匝数和磁通密度乘以铁心截面积的积成反比”所以磁密高了匝数就可以减少。
2、高频变压器绕组是感性器件,磁芯固定时其电感量L是匝数的正比函数。当高频变压器的磁芯和绕组固定式其电感量就固定了。
3、你说的是理论上的变压器,它的原理是初级线圈产生磁场,次级线圈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电压,当初级圈数减少一半时,磁场强度加倍,所以次级可以用一半的匝数就能感应同样的电压。
我只说一般的变压器,铁心中的主磁通密度的极大值Bm(高斯G),只与一次电压U频率f和铁心的截面积S(cm^2)、一次的匝数w1有关,与一次电压的有效值成正比,与其它各参数成反比。U1=44fw1BmS×10^-8。
这主要取决于铁芯的牌号,一般情况下磁通密度可达8-0,取值大约在5-6左右,保留一点余量,避免饱和。
变压器是变换交流电压、电流和阻抗的器件,当初级线圈中通有交流电流时,铁芯(或磁芯)中便产生交流磁通,使次级线圈中感应出电压(或电流)。
决定变压器功率大小的决定因素是铁芯的截面积和铁芯的导磁率,除此以外也与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线径有关。
导磁率是磁芯材料决定的,不同的材料导磁率不同。同样材料的磁芯做大了,导磁率不变,而是磁通量加大,承载功率加大。
工频变压器铁心的截面积和绕线的粗细与变压器的功率有关,铁心截面积越大,每伏匝数越少,变压器窗口空间越大,容纳的绕组线径也就越粗,变压器功率相对就越大。
磁通密度=磁通量/铁心柱截面积。工频变压器根据选择的硅钢片牌号的不同,其可选择的磁通密度是不同的。
S=k√P 即铁芯截面积=比例系数乘以功率的平方根,对于小型变压器,K通常为25。变压器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心(磁芯)。
正比的关系,磁路长度与变压器结构及绕组的匝数、线径等等都有关。功率越大,相同电压时(电压决定截面积),电流越大,绕组体积越大,要求铁芯磁路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