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的氮原子上有一对孤对电子,和苯环上的大π键大致平行,所以能给电子。当然氮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大,所以存在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但共轭效应通常大于诱导效应(卤素除外),所以总的结果是氨基给电子。甲基是给电子的,但能力较弱,远不如氨基。
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较。对羟基苯甲酸酸性最弱,邻羟基苯甲酸次之,间羟基苯甲酸最强。酸性强弱的标准是该分子释放H正离子难易的程度来衡量的。分子释放的H正离子越容易,其酸性越强。
剩下两个用pH试纸就可以检测了,pH低的是对甲基苯甲酸,高的是对氨基苯甲酸。
苯酚的PKa值pKa = 95,是弱酸,明显小于取代的苯甲酸。甲基是供电子基团,所以对甲基苯甲酸的酸性小于苯甲酸,而硝基是吸电子基团,所以对硝基苯甲酸酸性大于苯甲酸。
-氨甲基苯甲酸是一种化合物,其英文名称为4-(Aminomethyl)benzoic acid,还有其他同义名称如对氨甲基苯甲酸、氨甲苯酸、抗血纤溶芳酸等。它属于胺类和苯胺类,化学式为C8H9NO2,分子量为1516,CAS号为56-91-7,EINECS号为200-297-9。
对氨基苯甲酸 【中文名称】对氨基苯甲酸;4-氨基苯甲酸 【英文名称】p-aminobenzoic acid 【结构或分子式】【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1314 【密度】374(25℃)【熔点(℃)】187~188 【毒性LD50(mg/kg)】大鼠经口6000 【性状】无色针状晶体。
1、首先常温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苯甲酸转化成苯甲酸钠溶于水,溶液分层。
2、利用付克烷基化反应,也称C-烷基化,是在催化剂ALCL3的存在下,用苯和CH3CL反应生成甲苯。C-烷基化最初是在1877年,由法国化学家傅列德尔(Friedel)和美国化学家克拉夫茨(Crafts)两人发现的。
3、原理:甲苯的甲基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羧酸,生成苯甲酸,钾盐(KSO)、锰盐(MnSO)和水。甲苯上的甲基,被苯环激发,所以它比较容易反应。
4、加碱把苯甲酸转化为苯甲酸钠,然后分层、分液。有机相是甲苯。
苯甲酸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邻甲基苯甲酸溶解性: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醚、氯仿,易溶于乙醇。
苯甲酸 常温下为固态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 。 苯乙酸 室温下为白色有特殊气味的光泽片状或块状结晶,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氨水。 苯酚 白色结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二硫化碳、凡土林、挥发油、强碱水溶液。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微溶于苯、四氯化碳。
苯是不溶于水的哦,所以①填水,②填加热并分液(苯甲酸室温的溶解度小,加热变大。
邻羟基苯甲酸的逆合成路线:甲苯磺化制取对甲基苯磺酸,再硝化,之后稀硫酸中加热脱去磺酸基,氧化为邻硝基苯甲酸,再还原为邻氨基苯甲酸,重氮化,加热,OH取代重氮基。以苯酚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