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电镀大神

1、阴极与阳极的选择:镀层金属作为阳极,被氧化成阳离子进入电镀液,如镀铬时使用不溶性阳极如铅锑合金。待镀金属制品作为阴极,金属离子在阴极还原形成镀层。 电镀液的作用:电镀液由含有镀层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组成,其中还包括导电盐、缓冲剂、pH调节剂和添加剂。

2、二价锡离子氧化成四价锡,四价锡水解成四价锡胶体,溶解度小,又很难被滤芯过滤。慢慢就发黄浑浊了。甲基磺酸镀锡体系会比硫酸亚锡体系稳定性好,浑浊程度会比后者轻。

3、先进行抛光打磨便面处理,再进行阳极电镀处理,就可以产生这种效果。

4、电镀过程的实质是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晶体而组成镀层的过程,因此,影响镀层厚度的因素也就是影响电结晶过程的因素。

镀锡电镀锡工艺故障处理

选择合适的基材:基材的质量直接影响镀层的质量,选择表面无缺陷和杂质的基材有助于减少镀锡层缺陷。 优化工艺条件:调整Sn2+浓度、电流密度等工艺参数,提高镀层的结晶性能,减少孔隙等缺陷,从而降低变色风险。

工艺故障处理:锡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无毒,具有良好的焊接和延展性等,广泛应用电子、食品、汽车等工业。电镀锡溶液主要有碱性和酸性两大类,酸性体系中又分硫酸盐、甲基磺酸体系及氟硼酸体系镀锡等。

稳定剂是关键,用于防止二价锡在酸性镀锡液中水解,防止浑浊。常见的稳定剂如络合剂、抗氧剂和还原剂,如异烟酸、硫酸亚铁和酚类物质。在电镀过程中,稳定剂需及时补充以保持溶液稳定性。

更换退镀液。。一般退镀液不会很值钱。如果退镀液是硝酸体系的,可以尝试添加硝酸,提高硝酸的含量可以解决。

遇到这种问题,需要从几个角度来排查:①是不是镀液中添加剂失调导致的,需要分析镀液各成分的浓度及赫尔槽打片测试,看分析结果是否显示正常 ②如果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的话,那就需要检查镀液的温度和电流密度。

镀银发展历史

1、镀银最早始于l800年,第一个镀银的专利是1838年由英国伯明翰的Elkington兄弟提出的,所用的镀液为碱性氰化物镀液,与他们发明的碱性氰化物镀黄金体系很类似。一个多世纪以来,镀银液的基本配方和当年的配方差别不大,仅仅是提高了银配位离子浓度以达到快速镀银的目的而已。

2、镀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时Frary发现二硫化碳与乙醚等混合物可以作为硫氰酸盐镀银的光亮剂。随后,硫脲、黄原酸钾的硫化物、砷、锑、锡的硫化物等也被发现对提高镀银层的光亮度有显著效果。1939年,Weiner的发现证明硫代硫酸钠本身也是一种优良的光亮剂,能够提供光亮的镀银层。

3、年,美国Technic公司,提出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0~60000的聚亚胺化合物作为丁二酰亚胺无氰镀银的光亮剂,其用量,为0.001~1.0g/L,所用的聚亚胺有聚乙烯亚胺,聚丙烯亚胺和聚羟基乙烯亚胺。

4、最早 公布的关于电镀的文献是l800年由意大利Brug-natelli教授提出的镀银工艺,1805年他又提出了镀金工艺。到1840年,英国Elkington申请了氰化镀银的第一个专利,并于工业生产,这是电镀工业的开始他提出的镀银电解液一直沿用至今。向年,Jaohi获得了从酸性溶液中电镀钢的第一个专利。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