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照片的直方图

**过曝与欠曝发现**:通过观察直方图的边缘是否被切断,我们可以判断照片是否出现了过曝或欠曝的情况。过曝时,直方图右侧被切断,欠曝时,左侧被切断。这些提示帮助我们调整曝光参数,以获得最佳曝光效果。

观察直方图的高度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照片的曝光情况。如果直方图偏向左侧,意味着照片整体偏暗,暗部细节可能丢失;若偏向右侧,则照片整体偏亮,亮部细节可能过曝。此外,直方图的峰值代表了照片中像素密度最高的亮度区域。通过观察这些峰值,我们可以了解照片中最亮或最暗的细节信息。

水平轴从左到右代表照片中从暗部到亮部的像素数量。曝光准确的照片,其直方图通常从左到右都有分布,即明暗细节都有,且两侧不会有像素溢出。观察直方图的纵轴:纵轴表示相应部分所占画面的面积,即峰值越高说明该明暗值的像素数量越多。

直方图的纵坐标为什么有时候是频率/组距?

因此,直方图通过区间来统计频次。纵坐标本应代表频次,即计数。然而,有时直方图的纵坐标显示的是“密度”,即频率,这是通过将频次除以总数得到的。这样的表示并没有改变图形的形态,只进行了一种纵向的压缩。然而,这导致了读者无法直观地从图中获得其他区间对应的频率。

直方图的纵坐标有时候是频率/组距,是为了更直观地表达连续变量在不同区间内的频率分布情况。以下是具体原因:直观展现频率:在传统的直方图中,纵坐标代表频次,但频次并不能直接反映任意区间的频率。

在传统直方图中,纵坐标直接是频次,对于区间内的频率计算需要通过将频次除以组距来得出,因为频率是频次除以总样本数的比率。这样做可以解决读者想知道任意区间频率的需求,因为频率/组距相当于单位长度的频率,进而可以通过图形的面积来表示。

如果就有限事件而言,以频率/组距好像确实略显笨拙,画图时要将概率/组距,算区域概率时还要乘回来。但对于连续事件而言,也就是事件无限增多并连续,就会形成一个圆滑的图形,因为面积是区域概率,那么想知道概率只要(通过微积分)算出该区域图形的面积即可。

【R语言】直方图估计分布的密度函数

让我们通过R语言的代码来直观展示这一现象。假设有一组从正态分布[公式]生成的1000个样本,我们通过调整hist函数的breaks参数,改变箱宽,观察对估计的密度函数的影响。rnorm(1000)生成数据,hist绘制直方图,添加红色的dnorm函数代表真实分布,借此对比不同箱宽下的效果。

在R语言中,通过直方图估计分布的密度函数时,需要注意箱宽的选择,它直接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平滑度。以下是关于如何通过调整箱宽来估计密度函数的关键点:箱宽的影响:箱宽过宽:会导致直方图过于平滑,信息丢失,难以揭示数据的细节,偏差较大。

核密度估计(KDE)是一种平滑估计技术,通过核函数整合数据点概率密度,实现连续概率密度函数估计。KDE利用核函数与带宽参数调整平滑程度,适用于复杂分布形态估计。现代分布估计方法如GAN与VAE等,扩展了分布估计领域,但超出本文知识范畴,适用于更高级数据建模。

在使用R语言进行分布判断时,可以借助fitdistplus包的descdist(x)函数,输入检测数据x,获取数据的分布描述信息。对于特定分布的判断,可以利用fitdist()函数比较数据与不同分布的拟合程度。在对分布进行定性判断后,还需进行定量检验,以确证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本文使用R语言的iris数据集进行直方图绘制,主要利用hist和plot函数。直方图绘制基础参数包括:x(数据)、breaks(分组数)、freq(频数分布/频率分布)、probability(与freq相反)。示例中绘制了叶片宽度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基本统计描述:使用summary函数获取数据的统计摘要。数据可视化:利用ggplotbase等R包绘制直方图、散点图、箱线图等,以直观理解数据分布和关系。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描述性统计:计算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量。推断性统计:参数估计:如使用lm函数进行线性回归,估计模型参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