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青霉素种类很多,常用的是青霉素钾盐和钠盐,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大的抑制作用。肌内注射可治疗链球菌病、羔羊肺炎、气肿疽和炭疽。治疗用量:肌内注射20万~8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5天。不宜与四环素类、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配合使用。
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临床上基本每一个科室,每一个专业的医生都在使用抗生素,它的使用率是非常高,对于感染,包括病毒感染,细菌的感染,寄生虫的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
革兰阳性菌青霉素 青霉素G,作为基础药物,适用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引发的感染,如血流感染、脑膜炎等,对于预防心内膜炎也有重要作用。 普鲁卡因青霉素,肌内注射,针对轻症感染,其抗菌谱与青霉素G类似,且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
常用的其他抗菌药,有壮观霉素(大观霉素)、喹乙醇(快育灵、倍育诺)、痢菌净(甲喹甲酮、乙酰甲喹)等。(1)壮观霉素(大观霉素):壮观霉素由链霉菌的培养液中取得。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溶,其二盐酸盐具酸性,在酸性水溶液中稳定。
主要抗G - 杆菌,包括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阿米卡星作用最强。抗G + 球菌也有一定活性,但不如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奈替米星作用最强,对结核杆菌以链霉素最好。对厌氧菌无效。此类药物对听神经和肾有毒性作用,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青霉素类:最早被发现的抗菌药物,1929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目前它包括但不限于盘尼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普鲁卡因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头孢菌素类:目前发展出五代。
磺胺二甲嘧啶是一种化学合成药物,其在中文中被称作N-(4,6-二甲基-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还有其他别名如2-(对氨基苯磺酰胺基)-4,6-二甲基嘧啶,简称SM2,以及磺胺间二甲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在英文中,它的名称为Sulfadimidine,另外还有Sulfamethazine和4,6-Dimethylsulfadiazine等称谓。
磺胺二甲嘧啶的药理作用 磺磺胺二甲嘧磺胺二甲嘧啶对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其活性作用。但对葡萄球菌的活性较差,细菌可对其产生耐药性,但作用较弱,毒性低,适合用于泌尿系统感染。
磺胺二甲嘧啶片(普安特)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磺胺二甲嘧啶片,也称为普安特,是一种合成抗菌药物,属于磺胺类药物的一种。它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来发挥抗菌作用。
磺胺二甲嘧啶(SM2):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遇光色渐变深。在水中几乎不溶,常制成每片含0.5克的磺胺二甲嘧啶片。主要用于敏感菌感染,如巴氏杆菌病、乳腺炎、子宫炎、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也可用于球虫和弓形虫感染。
与磺胺嘧啶等同效。适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疾病,药效持久。用作饲料添加剂,用于防治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的感染,即主要治疗禽霍乱、禽伤寒,鸡球虫病等。
磺胺甲基嘧啶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药品,其中文名称为磺胺甲基嘧啶,对应的英文名称是sulfamerazine free acid。它的其他名称还包括SULFAMERAZINE PH FR-FU-USP, N1-(4-methylpyrimidin-2-yl)sulphanilamide, 2-Sulphanilamido-4-methylpyrimidine, Sulfamerazine solution, 和 Sulfamerazine。
熔点(℃)234~238性状: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遇日光色渐变深。溶解情况:微溶于水、乙醇和丙酮,易溶于稀无机酸、氢氧化碱溶液或氨水。
磺胺-6-甲氧嘧啶,中文名称多义,可称为磺胺间甲氧嘧啶、4-对氨基苯磺酰胺基-6-甲氧基嘧啶或制菌磺。在英文中,它的名字为sulfamonomethoxine,另外的别名是Sulfamonomethioxine和4-amino-N-(6-methoxypyrimidin-4-yl)benzenesulfonamide。
磺胺对甲氧嘧啶,通用名:磺胺对甲氧嘧啶片,成份为磺胺对甲氧嘧啶。其化学名称为N5甲氧基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酰胺醇类,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肠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片。乙酰甲喹为鲜黄色结晶或黄色粉末,无臭、味微苦,遇光色渐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