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3,中文名称为维生素K3[1],还有其他别名,如甲萘醌、亚硫酸氢钠甲萘醌、2-甲基-1,4-萘醌等,其中MSB、MPB和MNB是其复合物形式,也被称为抗出血维生素。英文名称为2-Methyl-1,4-naphthoquinone,还有其他标识如Menadione、Vitamin K2和Vitamin K3。
止血:/ 肌内注射,一次2-4mg,一日4-8mg;预防新生儿出血,孕妇在产前1周可肌注,一日2-4mg。解痉止痛:/ 也采用肌内注射,每次8-16mg。儿童用药:/ 大剂量维生素K3可能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引发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而维生素K1较少见。

维生素B5---泛酸钙,维生素B6---吡哆醇(匹多辛,类似物有匹多醛.匹多胺)维生素B9---叶酸 ( 维生素Bc.维生素M)维生素B12--氰腺苷钴胺(氰钴胺),类似物腺苷钴胺(辅酶B12 ).羟钴胺。维生素B14--硫辛酸,保肝药。维生素B15--泮加酸,保肝药。维生素Bw---生物素(维生素H)。
维生素D又称胆钙化醇、固化醇,是脂溶性维生素,是中老年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维生素。它被称作阳光维生素,皮肤只要适度接受太阳光照射便不会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也被称为抗佝偻病维生素,是人体骨骼正常生长的必要营养素,其中最重要的有维生素维生素D3。
【别名】 维生素Bc;维生素M ,叶酸,维生素R,维生素B11, 【外文名】Folic Acid,Cytofol, Folsan, Millagfol 【适应症】 临床主要用于: 妊娠期,婴儿型巨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与B12合用)。 铅、苯、化学物质中毒引起的贫血等。
维生素B B族维生素富含于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谷物、胡萝卜、鱼、蔬菜等食物中。它是一类水溶性维生素,大部分是人体内的辅酶,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维生素B1 B1是最早被人们提纯的维生素,1896年荷兰王国科学家伊克曼首先发现,1910年为波兰化学家丰克从米糠中提取和提纯。
1、维生素K3是维生素K家族成员中的一员,维生素K包括维生素K维生素K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其中K1和K2是天然存在的,属于脂溶性维生素,K3和K4是人工合成的,属于水溶性的维生素。四种维生素K都具有凝血功能的,因此维生素K也叫凝血维生素。
2、维生素K3注射液可应用于凝血障碍性疾病,因为它是一种合成凝血因子必需的维生素,尤其是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凝血因子9和凝血因子10,合成凝血因子时必须有维生素K的参与。维生素K3注射液还能够用于胆道蛔虫或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效果良好,因为维生素K3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一般是肌肉注射。
3、维生素K3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有以下作用:第作用于缺乏维生素K的凝血机制障碍,因此能促进血液正常凝固,尽管人体需要量少,但是很多新生儿却极易缺乏,缺少了就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减弱,严重时会导致大出血而死亡。第能促进骨骼代谢,有效降低的骨折风险。
甲萘醌亚硫酸氢钠是一种化合物,它的中文名称被广泛称为亚硫酸氢钠甲萘醌,也被称为维生素K3,这是因为其在人体内的功能与维生素K相关。在英文中,它的名称是menadione sodium bisulfite,另外还有个更为详细的别名,即2-Methyl-1,4-naphthoquinone sodium bisulfite trihydrate。
甲萘醌亚硫酸氢钠,又名维生素K3,其化学名称为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此药物主要以片剂形式存在,规格包括2mg和4mg两种。另外,还有注射液版本,每毫升含有4mg的活性成分。作为维生素类药物,甲萘醌亚硫酸氢钠在人体内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对于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至关重要。
药品说明:药品通用名: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片 药品规格:4mg 适应症: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及低凝血酶原血症等。使用方法:口服。一次2~4mg,一日6~12mg。药代动力学:口服可吸收,不依赖于胆汁。
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又名维生素K3,是一种在医学上有多种用途的药物。首先,它在止血方面表现出色,适用于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大面积肠切除后的患者,以及早产儿和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等情况。
药物介绍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剂型:片剂形状:本品为糖衣片。功能主治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及低凝血酶原血症等。规格/中西药品:4mg*100s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mg,一日6~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