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由2-甲基1氯丙烷合成2-甲基-1,2二氯丙烷

-甲基-1-氯丙烷---甲基丙烯---2-甲基-1,2-二氯丙烷 以上就是流程图。

再看异丁烷,这10个氢中,三个甲基上的9个氢等效,剩余的一个氢是另一种氢。所以一氯代物有2种(2-甲基-1-氯丙烷,2-甲基-2-氯丙烷),二氯代物有3种(2-甲基-1,1-二氯丙烷、2-甲基-1,2-二氯丙烷、2-甲基-1,3-二氯丙烷)所以,丁烷的一氯代物一共有4种,二氯代物一共有9种。

-氯丙烷在NaOH/醇溶液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烯,丙烯和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氯丙烷。

二氯丙烷与1氯丙烷没有极性。二氯丙烷有多种异构体,如果Cl在烷烃链的两头,就是非极性溶剂,如果一个在中间,一个在端基,则是低极性溶剂。即便有极性,也非常低,可以当做非极性溶剂对待。2-氯丙烷的结构是CH3-CHCl-CH3。1,2-二氯丙烷的结构是CH2Cl-CHCl-CH3。

2甲基2氯丙烷的密度比水大吗

1、水的密度大。液态一线固态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2一甲基一2一氯丙烷,由于分子中含氯原子,所以密度比2一甲基丙烷略大一点,但是,氯原子占的质量分数很小,密度增加的也很小,所以2一甲基一2一氯丙烷的密度还是小于水。

2、ml。根据百度百科中的相关信息,二甲基二氯丙烷外文名:Dimethyldichloropropane,别名:2,2-二甲基-1,3-二氯丙烷,化学式:2,2-Dimethyl-1,3-dichloropropane,分子量:1404,分子式C5H10Cl2,密度:0.874g/cm3,而1cm3=1ml,1/0.874=144ml。

3、水上。根据查询洛克化工网显示,氯丙烷为0点9立方厘米,水的密度为1立方厘米。氯丙烷密度小于水,不溶于水。氯丙烷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及溶剂,极度易燃,且不溶于水,溶于甲苯、甲醇、乙醚这三个稳定的无色液体。因此氯丙烷在水上。

4、-氯丙烯会转变为固态,而沸点则为33℃,说明它在室温以上会变为气体。密度方面,2-氯丙烯的相对密度在水中为0.86,在空气中则为71,显示出其在两种介质中的比重。最重要的是,它稳定,不会轻易分解或反应,因此在储存和使用时相对较安全,危险标记为7,表示需要注意其潜在的危险性。

5、两者都有。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有机溶剂 (1)烃类物质:苯,甲苯,二甲苯,己烷,汽油,煤油等液态烃类。

c4h8cl2有多少个同分异构体

1、C4H8Cl2一共有9种同分异构体。从分子式C4H8Cl2可以看出来,这个是一个饱和的烷烃,其中有两个H被Cl取代 先写出来C4H10的同分异构体。一共有两种结构:(1) CH3-CH2-CH2-CH3;(2)CH3CH(CH3)2。(1)中H有2种,2个Cl取代2个H可以有6种同分异构体。1,1,1-二氯丁烷。2,1,2-二氯丁烷。

2、C4H8Cl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9种。首先,基于C4H10的骨架,有两种可能的结构: CH3-CH2-CH2-CH3 CH3-CH(CH3)-CH3 在第一种结构中,有2种不同的氢原子。

3、C4H8Cl2存在9种同分异构体。首先,基于C4H10的饱和烷烃结构,我们可以确定两种基本结构:(1)CH3-CH2-CH2-CH3;(2)CH3CH(CH3)2。

4、分子式为C4H8Cl2的有机物共有九种同分异构体。 这些同分异构体包括:1,2-二氯丁烷、1,3-二氯丁烷、1,4-二氯丁烷、1,1-二氯丁烷、2,2-二氯丁烷、2,3-二氯丁烷、1,1-二氯-2-甲基丙烷、1,2-二氯-2-甲基丙烷和1,3-二氯-2-甲基丙烷。

2甲基2氯丙烷的产率低的原因

产率过低原因:叔丁醇与浓盐酸反应不够充分。分液洗涤过程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开关没控制好,造成漏液,损失部分产物。干燥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过多,产品吸附在氯化钙上,造成损失。产物转移过程中造成损失。

g。2-甲基-2-氯丙烷的分子量为 95,理论产量为 2×95÷74=75g,经称量所得产品产量为8g,产率为 22%。甲基,甲烷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的电中性的一价基团。

并以过氧化苯甲酸为氧化剂,在(R,R)-Salen Mn(Ⅲ)的存在下对烯烃2-甲基-3-(1S,2S,5R)-薄荷基-1-丙烯进行了不对称环氧化,合成了2-甲基-3-(1S,2S,5R)-薄荷基-1,2-环氧丙烷,d.e.值为60%,这些化合物还未见文献报导。

你应该是直接用的溴丙烷或者氯丙烷直接付-克烷基化的吧,这样会发生碳正离子的重排,大多数会生成异丙苯。如果用丙酰氯进行付-克酰基化反应,则会得到单一产物正丙基苯(控制丙酰氯的量,防止二酰基化产物)。

先由1-丙醇消去反应制丙烯,再由丙烯与氯化氢加成制2-氯丙烷,最后由2-氯丙烷水解得2-丙醇。毒性 卤素是强毒性基,卤代烃一般比母体烃类的毒性大。卤代烃经皮肤吸收后,侵犯神经中枢或作用于内脏器官,引起中毒。一般来说,碘代烃毒性最大,溴代烃、氯代烃、氟代烃毒性依次降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