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穴培土:山茱萸定植后要及时扩穴培土,扩大树盘,熟化土壤,给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增大吸收养分的范围,幼树生长的前几年于植穴外进行深度为30~40厘米的扩穴改土。合理间种:山茱萸定植后的3~4年,可利用其株行距间的空隙套种矮杆农作物、绿肥作物或其它草本药材,但密度不宜过大。
扩穴培土:山茱萸定植后要及时扩穴培土,扩大树盘,熟化土壤,给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增大吸收养分的范围,幼树生长的前几年于植穴外进行深度为30~40厘米的扩穴改土。 合理间种:山茱萸定植后的3~4年,可利用其株行距间的空隙套种矮杆农作物、绿肥作物或其它草本药材,但密度不宜过大。
现场管理:- 中耕除草:种植后前三年,每年中耕除草2-3次,注意保护幼树和根系。- 浇水:山茱萸在生长和结果期需充足水分,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及时浇灌。- 施肥:移栽时施足基肥,当年可不追肥。之后每年春季和秋季追肥一次,以氮肥和有机肥为主,结果树每年施用磷肥、钾肥,并浇灌粪水。
现场管理 (1) 中耕除草:种植后前三年,可根据情况每年进行2-3次中耕除草。园地可与间作作物充分结合。作业时注意不要损伤幼树和根系。(2) 浇水:山茱萸在生长和结果期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应。因此,在干旱季节,应在开花前和果实灌浆期间及时浇灌,以满足开花和果实灌浆期间的水分需求。
山茱萸适合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或壤土上种植,种植前要整地施肥,一般可采用播种繁殖和压条繁殖的方式进行栽培,播种繁殖需要在第二年春季苗高60厘米时进行移栽,每年春、秋各施基肥1次,视树龄大小,每株于树旁开环状沟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0-50千克、过磷酸钙3千克,根据土壤干湿情况进行浇水。
栽植时时间最好选择在12-1月,因为这时山茱萸的休眠期,这时栽植能提高成活率。选择在一个阴天起苗,带土起苗,将其根系修剪后并蘸泥浆,最好随起随栽,栽植前每穴施入厩肥20公斤,和细土搅拌后施入。将植株扶正载入,填土一半时,青提苗木,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相连,再踩实浇水,以利成活。
1、年至1010年,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使叶片枯萎,落叶,树木早衰。这种疾病会对山茱萸植物造成严重损害。一般降雨量越多,危害越严重。山茱萸发生角斑病时,可加强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在春季发芽前清除树下落叶,减少传染源,喷施400-500倍代森锌进行防治。
2、山茱萸和炭疽病 炭疽病比较常见,主要为害山茱萸的果实,果实感病后,初为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可能形成僵果脱落或不脱落。炭疽病的病菌是由风、雨传播的,病害的严重程度与种植密度、地势与地形有关,树荫下、潮湿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的发病重,一般7~8月多雨高温为发病盛期。
3、褐斑病、叶斑病:均是叶部病害,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最易发生。褐斑病病斑多角呈长方形,受叶脉限制。叶斑病病斑具褐色轮纹,病健组织交界处有紫褐色带纹。叶部病害严重者引起病叶枯死或脱落,可蔓延全株。
4、茱萸的病虫害有灰色膏药病、炭疽病、蛀果蛾、木撩尺蠖、大蓑蛾等。灰色膏药病危害枝杆,在皮层上形成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的厚膜,似膏药,植株受害后树势衰弱,不能开花结果。可用刀刮去菌丝膜,涂上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初期可喷100倍波尔多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1、应该不可以了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2、如果种植在粘土中,需要加入适量的河沙,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山茱萸生长温度山茱萸需要为其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最佳生长温度在20-30度之间。温度超过35度就长不好了。抗寒性强,能承受零下18度的短暂低温。山茱萸的生长过程山茱萸从种子生长发育而来。
3、山茱萸的生长过程山茱萸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成,在合适的条件下,细胞发生分裂,胚发育成胚芽和胚根,幼苗从土壤中冒出,形成茎、枝、叶和根,组成了植株,后来不断吸收养分和水分,生长壮大。到了一定年龄,转向生殖生长阶段,开花、结果、成熟、衰老、死亡。
4、山茱萸种子在冬季时候,采用的储存方法一般是干藏法,这个方法很简单,主要是把种子通过一定的物理方法充分干燥,主要目的是去除杂质,然后放到特定的容器里面进行储藏,这个时候温度必须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里面,一般都不能够高于1℃,在湿度上面,也应当保持在大于50%左右的湿度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