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碱金属密度变化规律是怎么样的?

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如下可供参考:变化规律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

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熔沸点降低,密度增大。元素金属性强的的单质还原性强,阳离子氧化性弱,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则相反。

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熔沸点降低,密度增大。元素金属性强的的单质还原性强,阳离子氧化性弱,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则相反。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

碱金属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熔沸点降低,密度增大 卤族从上往下非金属性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 元素金属性强的的单质还原性强,阳离子氧化性弱。

钠和钾的密度哪个大?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ρ=m/v,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作为固体金属态,钠的密度是0.97g每立方厘米,钾的密度是0.86 g每立方厘米,都能浮在水上,也能直接和水发生剧烈反应,所以钠的密度大。

但是有个特例,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对钾来说,核对最外层引力较小,体积增大的效应大于相对原子质量增加产生的影响,结果钾的密度反而比钠小。

问题一:钠和钾的密度哪个大? 作为固体金属态,钠的密度是0.97g每立方厘米,钾的密度是0.86 g每立方厘米,都能浮在水上,也能直接和水发生剧烈反应,所以钠的密度大。

钾单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熔点665℃,沸点774℃,化合价+1,电离能为341电子伏特。化学性质活泼,遇水能起剧烈作用,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钾,同时起火燃烧。燃烧时呈紫色焰。同酸的水溶液反应更加猛烈,几乎能达到爆炸的程度。

钾是一种银白色的软质金属,蜡状,可用小刀切割,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极度活泼(比钠还活泼)。是ⅠA族的元素之一,属于碱金属。

钾的物理性质是:钾为银白色立方体结构金属,理化性质和钠非常相似。钾质软而轻可用小刀切割,新切面有银白色光泽。钾的简介 钾(Kalium),元素符号K,对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病具有重要作用。

化学性质活泼,能与水、酸反应,有氢气产生。在空气在其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物和氮化物薄膜,以防止继续受到腐蚀。加热时,几乎能还原所有的金属氧化物。

物理性质:银白色蜡状金属 质软 银白色 熔点低 密度小 化学性质:原子序数19,化合价+1。化学性质活泼。遇水或冰,即使在-100℃时也起激烈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钾,同时燃烧。在空气中氧化极速。燃烧时呈紫色火焰。

钾,钙,硒,溴原子的物理,化学特点是什么

钾是一种银白色的软质金属,蜡状,可用小刀切割,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极度活泼(比钠还活泼)。是ⅠA族的元素之一,属于碱金属。

钙的物理性质钙是银白色、质稍软的金属,有金属光泽。属元素周期表中IIA族碱土金属,熔点842℃,沸点1484℃,密度55克/立方厘米,电离能11电子伏特。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低熔点。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氧化。遇水能引起剧烈的反应,使水分解而放出氢气和热量,同时引起燃烧,呈蓝色火焰。也可与乙醇和酸类起剧烈反应。与饱和脂肪烃或芳香烃无反应。

溴对大多数金属和有机物组织均有侵蚀作用,甚至包括铂和钯。与铝、钾等作用发生燃烧和爆炸。溴微溶于水,但对二硫化碳,有机醇类(像甲醇)与有机酸的溶解度佳。它很容易与其他原子键结并有强烈的漂白作用。

钾的原子结构

1、钾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

2、钾的原子结构:原子核内由19个质子,原子核外又各电子层,各层上分别有1个电子。

3、钾是周期表中第4周期的第1个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有4层,最外层电子数为1。原子的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能超过18个电子……第n外层不能超过2(n+1)个电子。顺便说一下,这里只讨论基态原子。

4、你说的钾钙原子结构应该是核外电子的排布。钾的核外电子排布1s2 2s2 2p6 3s2 3p6 4s1 钙的核外电子排布1s2 2s2 2p6 3s2 3p6 4s2 如有需要可以继续讨论。

5、你如果学了电子亚层,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它的排布方式是:1S2 2S2 2P6 3S2 3P6 4S1,自然就是2 8 8 1 了。估计你是初学,跟你说详细一点。

6、因为对于钾原子而言,第三层(m层)是从外向内数的第二层,即次外层;而对于铷原子的第三层是从外向内数的第三层。钾属于第四周期,共有18种元素,所以铷原子应比钾原子多18个电子。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