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大剂量摄入二丁基羟基甲苯,对肺、肝等器官有一定损伤。对于肺,二丁基羟基甲苯可造成肺部炎性病变,表现为咳嗽、咳痰、全身酸痛、乏力、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对于肝脏,二丁基羟基甲苯可造成肝小叶损伤,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等症状,影响身体健康。
2、有。根据查询39健康网显示,二丁基羟基甲苯会对皮肤、呼吸道产生伤害,接触高浓度甲苯很快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憋气、呼吸困难,有的人甚至出现类似于喉头水肿的症状。
3、二丁基羟基甲苯,又名2,6-二叔丁基对甲酚,简称BHT,分子式为C15H24O,相对分子质量为236。二丁基羟基甲苯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基本无臭,无味,熔点65~75℃,沸点265℃,对热相当稳定。可在食品中脂溶性抗氧化剂。在一定的剂量以下可认为无害。
4、丁羟甲苯对皮肤的危害:羟苯甲酯对皮肤一般没有明显的伤害性,属于安全性比较高的一种防腐剂,但其有一定的刺激性或者致敏性,所以皮肤敏感的人使用含有羟苯甲酯防腐剂的化妆品以后,有可能会产生皮炎。
5、毒理学依据:①LD50:大鼠口服0g/kg。②ADI:0~0.3g/kg(bw)(FAO/WHO,1995)。③GRAS:FDA-21CFR183173。
第一题,甲苯硝化得到对硝基甲苯,然后溴代得到2-溴-4-硝基甲苯。用重铬酸钠氧化甲基变成羧基,得到2-溴-4-硝基苯甲酸,然后还原硝基,再进行重氮化氰基取代得到目标产物。第二题,甲苯氧化为苯甲酸,然后硝化得到间硝基苯甲酸。间硝基苯甲酸做成酰氯,然后氨解得到酰胺,酰胺脱水得到氰基。
甲苯与浓硫酸共热生成对甲基苯磺酸,在碱熔条件下生成对甲基苯酚,在酸性高锰酸钾条件下氧化成对羟基苯甲酸,最后在稀硫酸条件下与乙醇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生成 ,再水解为 ; 与最终产物 相比较可知,应该把甲基氧化为羧基后再酯化即可,但酚—OH也会被氧化,故需要先把酚—OH“保护”起来,所以通过反应③把酚—OH转变为—OCH 3 ,再通过④氧化甲基为—COOH,再与乙醇通过反应⑥酯化,生成产物。
先硝化反应,然后高锰酸钾氧化和苯环相连的烷基成羧基,然后柯齐反应脱掉羧基同时氯代,成羟基后再还原硝基成氨基。
傅-克烷基化反应:芳烃与卤代烃、醇类或烯类化合物在Lewis催化剂(如AlCl3,FeCl3, H2SO4, H3PO4, BF3, HF等)存在下,发生芳环的烷基化反应。卤代烃反应的活泼性顺序为:RF RCl RBr RI ; 当烃基超过3个碳原子时,反应过程中易发生重排。甲苯:无色澄清液体。有苯样气味。有强折光性。
1、亲电取代反应活性顺序判断方法:亲电试剂的空间构型,大小,亲电能力空间构型比如它的亲电部位是否裸露在外,是否容易接触到反应部位亲电反应一般来说(只能说一般来说),亲电试剂分子越小越容易发生亲电能力越大越易发生。反应物的空间构型,反应物所带电子(电子云)的多少。
2、苯环亲电取代反应活性顺序如下:甲基越多,对苯环致活作用越强,越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甲基是使苯环活化的基团,主要是活化苯环上甲基的邻位和对位,间二甲苯两个甲基活化的位置是一样的,而对二甲苯活化的位置并不一样,间二甲苯活性大些。
3、由大到小的顺序:吡咯苯吡啶。原因: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是由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决定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则亲电取代反应速率就越大,吡咯是五元环,但是π电子为6个,苯是六元环,其π电子也是6个,由此很容易看出吡咯环上的密度大于苯环(6/5 6/6),故吡咯的活性大于苯。
4、活性顺序取决于反应底物的结构。2)亲电取代反应:甲苯苯氯苯硝基苯 活性大小:活化作用:强烈活化:-NH2 -NHR -NR2 -OH 中等活化:-NHCOR -OR -OCOR 弱活化:-R -Ar 钝化作用:弱钝化:-F -Cl -Br -I 钝化:-NR3 -NO2 -CF3 -CN -SO3H -CHO -COR -COOH -COOR -CONR2。
5、楼上发的表只是IUPAC给的官能团顺序,用来命名的时候用的。在这里毫无用处。亲电取代影响因素很多的,你这一部分应该是看苯环的活化与钝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