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命名,如果支链上还有取代时,可以给支链编号,编号时从与主链相连的碳开始编号。
IUPAC有机物命名法一般规则取代基的顺序规则当主链上有多种取代基时,由顺序规则决定名称中基团的先后顺序。一般的规则是: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质量越大,顺序越高;如果第一个原子相同,那么比较它们第一个原子上连接的原子的顺序;如有双键或三键,则视为连接了2或3个相同的原子。
有两个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时,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数字:..,如:二甲基,其位置以 , 隔开,一起列于取代基前面。烯烃 命名方式与烷类类似,但以含有双键的最长键当作主链。以最靠近双键的碳开始编号,分别标示取代基和双键的位置。
两端支链一样远,编数较小应挑选。一般命名:IUPAC有机物命名法 一般规则 取代基的顺序规则 当主链上有多种取代基时,由顺序规则决定名称中基团的先后顺序。
看催化剂,一般情况下是马氏加成(离子反应,催化剂一般是氯化铝),氢原子会加在氢原子多的碳原子上,生成2-溴-2-甲基丁烷,如果是含过氧基的催化剂(R-O-O-R),那就刚好反过来,称为反马氏加成(是自由基反应),生成2-溴-3-甲基丁烷。
第一题:在KOH存在下加热脱去溴化氢,再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HBr加成即可得产物。
这道题的反应物叫做:1,1,2-三甲基环丙烷。这个反应是一个小环烷烃的开环反应,小环烷烃在HBr的作用下会发生开环,形成链状化合物。其中,C-C键的断开发生在连有H最少的C上,且H加成到含H(直接连接的H,-CH3不算的)多的C上,Br加到含氢少的C上。这样得到的产物就是它的主产物。
在工业上,卤代苯中以氯和溴的取代物最为重要。硝化反应苯和硝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可生成硝基苯 PhH+HO-NO2---H2SO4(浓)△---→PhNO2+H2O 硝化反应是一个强烈的放热反应,很容易生成一取代物,但是进一步反应速度较慢。
这个是环丙烷的键线式表达,好理解的表达我上图。反应与否的条件是相当复杂的,一句话概括不了,太大了,就像我问“化学怎么学”一样。不过楼主你在学有机的话用不着管这个问题的,跟着教辅书或资料踏实地走下去,一定会有结果。
因为圆环的张力环丙烷最大,最不稳定;(3)环丙烷与Br 2 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得到的产物名称为1,3-二溴丙烷,键线式: ,该物质还有3种同分异构体, 。
每个折点都是一个碳,碳有4条键,没画出的部分用氢补足。
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烯烃与环烷烃同分异构,如环丙烷与丙烯的分子式都是C 3 H 6 ,二者同分异构。(2)反应①—③都是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反应,但加热温度不一样,温度越高,反应越难进行,温度越低,反应越易进行。
从环烷烃的分子组成可知,环烷烃与同碳原子数且只含有一个双键的烯烃分子式相同。(2)由①—③反应条件看出,随碳原子数增加,环的增大,开环所需温度越来越高。(4)由④知丙烯能与KMnO 4 酸性溶液反应,而环丙烷不能,故可用KMnO 4 酸性溶液鉴别环丙烷与丙烯。
碳原子的成键原则 饱和碳原子与手性碳原子;不饱和碳原子;苯环上的碳原子。应用①利用“氢1,氧2,氮3,碳4”原则分析有机物的键线式或球棍模型;②利用“手性碳原子”的特点分析有机物结构中的手性碳原子或书写含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结构。
1、加入溴水,若褪色即为丙烯,取另外两组,加入溴水,褪色的即为环丙烷,不褪色即为丙烷。加入溴水,若褪色即为戊烯,取不褪色两组,常温下加入液溴,褪色即为环丙烷。不褪色为环戊烷。环丙烷性质不稳定,易变为开链化合物,也易被浓硫酸吸收。
2、要鉴别1,2-二甲基环丙烷、2-戊炔、1-戊炔和环戊烷,可以采用以下简单的化学方法: 酸性溶液试验:将待鉴别物质溶解在酸性溶液中,观察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对于1,2-二甲基环丙烷、2-戊炔和1-戊炔而言,它们具有不饱和键,可能会发生加成反应或亲电反应。而环戊烷作为饱和化合物,不会发生类似的反应。
3、加入 Ag(NH3)2OH,则鉴别出1-戊炔(出现沉淀)。剩余的3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为 1-戊烯。最后余下的两种,加入Br2褪色的为环丙烷,不退色的为环戊烷。
4、与银氨溶液反应的是1-戊炔;剩下的先用高锰酸钾溶液,甲苯、1—戊烯两个都会退色,1,2—二甲基环丙烷不褪色;再用溴对甲苯、1—戊烯两个作用,甲苯不退色,1-戊烯退色。
5、用溴水。环丙烷及其衍生物会跟溴发生开环加成反应,而使溴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