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变化、规模及其分布特征(图3-1),将本区布格重力异常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面状区异常,一类为梯级带。
具多层自北向南岩片叠置的特征;中部为一地壳内高、低速带呈稀疏交替的区域;下部为下地壳和上地幔以水平的高、低速转换界面相互交替为特征,莫霍面上、下有两条明显的低速带(深60~65 km及75 km),其下出现一系列断续的低速带,组成厚达80 km以上的岩石圈下部结构(许志琴等,1996)。
正负异常轴向均呈南北向展布为最大特征。 白音套海—金厂沟梁一线以西赤峰市地区,以西拉木伦断裂带为界,航磁特征各具特点,进而划分为赤峰市地区北部磁场区和赤峰市地区南部磁场区。 西拉木伦断裂带本身在航磁图上以线性负异常带反映出来。
区内区域重力场见图1-4,从图上可看出,区内布格重力场自北往南,自东往西逐渐减小,梯度变化呈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趋势,定性的反映了地壳厚度自北往南、自东往西变厚的特点。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20万布格重力异常总体呈近EW向展布,重力值由南向北增高(图3-41)。中南部为近EW向展布的康古尔重力梯度带,梯度变化2×10-5m/s2/km。该梯度带在土屋、延东铜矿附近分为南北两枝,向东又合二为—。
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1、岩(矿)石密度 (1)沉积岩类 研究区主要产出粉砂岩、泥岩、砂砾岩等较为疏松的沉积岩,中等密度值,但变化范围大,平均密度值为(44~70)×103kg/m3。硅质岩、灰岩、页岩等较致密的沉积岩属偏高密度值,平均(65~73)×103kg/m3。
2、弱磁性—低密度—高导电性—低激电性类:该类岩层为新生代地层,是电法工作的屏蔽层。它的密度、磁性均较低,与下伏岩层形成一个很强的密度界面和磁性界面。利用重、磁资料可有效研究盆地内中生代地层或基底的起伏情况。
3、*表示以系、界为单位的岩石平均密度。东北地区地层密度特征:新生界密度为31~42g/cm3;中生界为37~55g/cm3;古生界为59~68g/cm3;元古宇至太古宇71~79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