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引力常数G和近地卫星的运动周期T.由此计算地球的平均密度.

这个是不可以的,因为赤道上物体随地球做圆周运动,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并没有完全充当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而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充当了物体的向心力。

根据高中物理必修二,有地球质量M=(4派平方*半径立方)/(地球卫星周期平方*G),(G是一个常数,数值约为67*10^(-11),再由密度=质量/体积,以及将地球近似看作一个球,则体积=三分之四派乘半径的立方,综合地球质量公式,得密度=三派/G*T的平方。

已知引力常数G、卫星距星球地表距离H以及卫星环绕周期T,能否求出星球的密度?答案是肯定的。通过以下步骤,我们可以得到求星球密度的表达式。

设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   ① 将地球看成均匀球体: ② 由①②t得地球的平均密度 上式中π、G、R和g均为常数,将它们的值代入可得:ρ=5×103 kg/m3 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ρ=5×103 kg/m3。

地球质量和密度的计算原理和过程

1、地球的质量和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地球的半径是4×10 m,重力加速度g为8 m/s。根据万有引力定律,GMm/R = mg,可以推导出M/R = g/(GR),从而得到密度ρ = M/V = M/(四分之三πR) = 5×10 kg/m。

2、由mg=GmM/R得M=gR/G 其中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mg,M是地球的质量,R是地球的半径,G为引力常量。

3、地球质量的测定主要依赖于万有引力定律,并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公式可以精确计算地球质量,但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进行间接测定。核心要点如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地球的质量是通过观测地球对其周围天体的引力效应来间接测定的。

4、对于地球表面的物体,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和地球的半径,结合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地球的质量。公式为:GM地 = gR地^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密度与体积的关系:星球的质量还可以通过其密度和体积来计算,即M = ρV,其中M为质量,ρ为密度,V为体积。

5、地球的质量不仅为我们测定其他天体的质量提供了基准,而且根据它,我们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2克每立方厘米。历史上,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首次通过精巧的实验,间接测量出了地球的质量,他因此被人们尊称为“称量地球的人”。

6、地球半径为R=4×103km.从牛顿第二定律F=mg和引力定律G=fM/r2,可以得到地球质量应该是M=mgr2/f。式中m是地表上一个受地心引力作用的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故计算地球的质量只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径r和引力常数f。

地球的密度是怎么用公式推倒出来的

由mg=GmM/R得M=gR/G 其中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mg,M是地球的质量,R是地球的半径,G为引力常量。

在上面这个公式里,G代表万有引力常数,大小约为 67 10-11N·m^2/kg^2,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重力加速度和距离,就很容易求出地球的质量了。当我们再进一步计算,用质量除以体积,就能得到地球的密度,结果显示地球的密度约为52g/cm^3。

一旦我们知道引力常数,就能够计算出星球的质量。地球的质量和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地球的半径是4×10 m,重力加速度g为8 m/s。

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F=GMm/r^2),推倒可得M=Fr^2/Gm=gr^2/G。在上面这个公式里,G代表万有引力常数,大小约为 67×10-11N·m^2/kg^2,因此只需要知道重力加速度和距离,就很容易求出地球的质量了。

知道半径就知道地球的体积,那么只要得出地球质量就可以算出其平均密度。

地球平均密度

地球平均密度是515 g/cm^3,在太阳系各大行星里面是最高的。

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15千克/立方米,这个数值是通过将地球的总质量除以总体积得到的。地球的密度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的地球层有不同的密度。对于地球的密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085千克/立方米 地球简介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若要知道地球质量与密度,应计算哪些量?

1、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为947×1021t。据地球的形状参数,可以求得地球的体积为083×1012km3。用体积除地球的质量,便可求得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16g/cm3。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为7~8g/cm3,海水的平均密度为l.028g/cm3。据此可以肯定,地球内部必有密度更大的物质。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04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140千米;地球的极地半径为635755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18×10(3次方)千克/立方米;地球的质量为974×10(24次方)千克;地球的体积为083×10(12次方)立方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11×10(8次方)平方千米。

3、重量计算公式:重量 = 长 x 宽 x 高 x 8/1000,其中长、宽、高均以厘米作为单位。 分析如下:重量 = 密度 x 体积。在常温常压下,铁的密度为 8 g/cm,即每立方厘米 8 克。 若铁块为规则形状,其体积等于长 x 宽 x 高。

4、如果是想问人在地球表面感受到的重力强度,数值是8米每二次方秒。比如60公斤体重的人,实际感受到的地球引力相当于588牛顿的力(计算公式:体重kg×8)。不同纬度会有微小差异,比如赤道附近会轻约0.5%左右。

5、密度的计算公式是: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如果已知密度和体积,可以通过公式M=ρV计算质量;若知密度和质量,则可通过V=M/ρ求得体积。

6、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上密度最大的物质是锇,其密度为26千克/立方分米。这意味着1立方分米的锇重量为26千克,远远超过其他物质的密度。在理解密度时,我们应该熟悉各种表示方法及其转换关系。例如,1立方米的密度可以表示为每立方米的千克数,也可以表示为每毫升的千克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