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的密度大于地壳的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克/立方厘米,但地球从外向内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层结构,不同深度的地方密度并不相同,且越往地球内部则密度越大。地壳最外,下去是地幔,最中心是地核。
地核密度更大一些。地幔(Mantle)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59g/m,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
地核。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层组成,是密度最大的圈层。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两层,内核直径约为1220公里,温度高达约5700摄氏度,由于受到更大的压力,所以内核的密度约为13克/立方厘米,是地球中最密的物质。
1、地幔(Mantle)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59g/cm3,体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
2、地球内部最核心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中分为固态的内核与液态外核;而地核外面包裹着地幔,地幔再往上是地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壳上。这在今天基本是一个科学常识。地球的半径厚度为6300多千米,相对于地球来说,地壳很薄,厚度大概是5到70千米。
3、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4、地核与地幔相比,地幔更大。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其厚度约2850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的百分之八十八点八,是地球的最大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地核的分层结构包括靠近地表的外核和位于下方的内核。外核的厚度为约数百公里,而整个地核的体积远小于地幔。
5、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部分。地球中心压力可达350万个大气压,温度约为3000℃-5000℃,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地球中心的物质,已不能用我们熟悉的“固态”或“液态”的字眼来表示,它可能是一种人们还不熟悉的物质状态。
6、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
地幔 [dì màn] [地幔]基本解释 地球内约2900多公里深处,岩石层以下、地心以上与地心断开的部分 [地幔]详细解释 地球内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厚度约2900多公里。
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以上的中间部分。地幔(Mantle)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59/cm3,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
总之,地幔是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球物质组成、板块构造、地形变化、火山活动、气候、环境和磁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幔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占据地球半径的83%。它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的硅酸盐矿物组成。地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对地球的内部动力学和地表的地质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地幔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地幔(Mantle)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59g/cm,体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
地幔的形成与地球早期历史密切相关。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表面温度极高,地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熔融,形成硅酸盐熔体。这些熔体冷却后形成地幔。地幔中的物质组成反映了地球早期的化学成分,而地幔的物质循环则对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换产生影响。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作为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大约为3470公里。它主要由铁和镍元素构成,具有高密度,平均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地核的温度极高,大约在4000到6800摄氏度之间。
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同心球层构成。地核位于中心,地幔居中,地壳则处于最外层。地壳与地幔以莫霍面为界,地幔与地核则以古登堡面为界。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人类在此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
地球的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公里,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2%。地核内部还有外核和内核之分。
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1、地幔在通常情况下被视为固态。根据地球物理学探测结果,地幔的波速显示横波在1到11之间,纵波则在9到13之间,这表明地幔为固态物质。然而,当温度达到33公里处的1300°C到2900公里处的4000°C时,地幔内部的物质会呈现出可塑性,能够缓慢移动。
2、地幔是固体的,一般来说,上地幔是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而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3、固体。地幔位于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核心之间,占据了地球体积的约82%,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地幔内部存在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称为软流圈,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但即便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也主要是固体。
4、地幔通常情况下为固态。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层的软流层富聚岩浆,由于软流层内温度极高、压强极大,岩浆处于固态,当火山爆发是压强迅速减小温度降低,岩浆的熔点降低,便熔化成液态喷涌而出。上地幔在地壳中也是属于固态形式,喷发时熔化,地幔在通常来说是固态。
5、地幔在通常情况下被视为固态。依据地球物理学探测,地幔波速横波范围在1至11之间,纵波在9至13之间,因此判断地幔为固态。然而,当温度上升至33公里处的1300°C到2900公里处的4000°C时,地幔物质呈现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6、地幔是固态。地幔 地幔(Mantle)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59g/cm,体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