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红变色范围pH4(红)-2(黄) 为了减小误差,应选择在滴定终点时使溶液颜色由浅变深的指示剂 强酸滴定硼砂时,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红色,易于观察,故选择甲基红。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取在270~300C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0. 0800g,精密称定3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50ml蒸馏水溶解后,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10滴,用盐酸溶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又由绿变紫红色,煮沸约2min。
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在PH0以下为酒红色,1为暗红色,2以上为绿色。标定盐酸时滴定终点的理论化学计量点为89。但因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饱和溶液形成的碳酸使溶液酸性增加。提前到达指示剂变色点,溶液由绿色变暗红色。

甲基红的变色范围是PH4~2,意思是说:其pH值在4~2区间时,呈橙色,其pH值=4时,呈红色,因是靠近酸性强的一边时的颜色,故又称之为酸色.其pH值=2时,呈黄色,因是靠近碱性强的一边时的颜色,故又称之为碱色 所以,应该是黄色变成红色,且30秒内不变色,就是终点了。
甲基红变色范围pH4(红)-2(黄) 为了减小误差,应选择在滴定终点时使溶液颜色由浅变深的指示剂 强酸滴定硼砂时,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红色,易于观察,故选择甲基红。
很多指示剂本身就是酸或碱,甲基红是对二甲氨基偶氮苯邻羧酸,用量大的肯定是会影响终点准确的。而加指示剂的原则本来就是在能准确判断终点的情况下使用量越少越好,同时再就是要求与空白对照实验时,用的指示剂的量应该是相同的,这样消除空白 误差后,结果才是准确的。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是一种酸碱反应,甲酚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酸碱滴定中的指示剂。在反应开始时,氢氧化钠会缓慢地与盐酸中的氢离子反应,逐渐减小溶液的酸性。当溶液的pH值接近7时,甲酚红的颜色会从无色变为淡粉色。当盐酸完全中和时(pH值为中性),甲酚红的颜色会变为明亮的红色。
甲基红 变色点pH或变色范围:4~2 颜色: 酸色:红 碱色:黄 终点颜色:红 临近终点时煮沸除CO2,溶液由红色返回至黄色,冷却后继续滴定至红色,一般需重复加热2~3次,直到加热后溶液不再返黄。
一般分为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金属指示剂、吸附指示剂等 遇碱不变色,也就是说在碱性条件下不发生反应。
甲基橙,变色范围pH:1~4,红——黄。浓度:0.05%的水溶液,滴加1滴/10ml。溴酚蓝,变色范围pH:0~6,黄——紫。浓度:0.1%的20%乙醇或其钠盐水溶液,滴加1滴/10ml。溴甲酚绿,变色范围pH:8~4,黄——蓝。
性质不同 甲基红是有光泽的紫色结晶或者是棕色的粉末,能够溶于乙醇和乙酸,而甲基橙是橙黄色的鳞状晶体或者是粉末,不溶于乙醇。变色范围不同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三点一至四点四之间,而甲基红的变色范围在四点四至六点二之间。
甲基红和亚甲基蓝属于混合指示剂。甲基红+亚甲基蓝变色比较敏锐的,一般变色范围都很小,所以都只标明变色点,不标变色范围,甲基红-溴甲酚绿的变色点是1,颜色为暗灰色,也就是红色和绿色的中间过渡色。加热主要是为了驱除二氧化碳,临近终点时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终点提前,影响终点。
甲基红-溴甲酚绿 变色点pH或变色范围:1 颜色: 酸色:酒红 碱色:绿 终点颜色:暗红 滴定至由绿色变暗红色,煮沸2min,溶液变为绿色,用自来水冷却后继续滴定至暗红色为终点,变色敏锐。
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在PH0以下为酒红色,1为暗红色,2以上为绿色。标定盐酸时滴定终点的理论化学计量点为89。但因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饱和溶液形成的碳酸使溶液酸性增加。提前到达指示剂变色点,溶液由绿色变暗红色。
百里酚蓝:红——黄;甲基黄:红——黄;甲基橙:红——黄;溴酚蓝:黄——紫;溴甲酚绿:黄——蓝;甲基红:红——黄;溴百里酚兰:黄——蓝;中性红:红——黄橙;苯酚红:黄——红;酚酞:无——红;百里酚酞:无——蓝。指示剂用量过多,还会影响变色的敏锐性。
溴甲酚绿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PH=8—4,由黄色变为蓝色。溴甲酚绿—甲基红是由溴甲酚绿和甲基红配成的混合指示剂,变色PH值是1,由酒红色变为绿色。
可用于原生动物活体染色;酸碱指示剂,pH变色范围4(红)~2(黄);滴定氨、弱有机碱和生物碱,但不适用于除草酸和苦味酸以外的有机酸;可与溴甲酚绿和亚甲基蓝组成混合指示剂以缩短变色域和提高变色的敏锐性;沉淀滴定的吸附指示剂,如用硝酸钍滴定氟离子;检定游离氯、亚氯酸盐等氧化剂。
变色范围不同。甲基红次甲基蓝变色点pH=4,2(红紫)→4(灰蓝)→6(绿),溴甲酚绿甲基红pH 0 以下为暗红色,pH 1 为灰绿色,pH 2 以上为绿色。
1、CuSO4*5H2O五水硫酸铜,蓝色晶体,易溶于水,低温加热失水,生成一水合物,两百以上温度继续加热可得无水物。实验室制法,CuO + H2SO4=CuSO4+H2O;再蒸发溶液至结晶即可;2,CuSO4无水物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常做干燥剂。制法:两百以上五百以下温度加热五水硫酸铜可得无水物。
2、选A 即(84m2-53m1)/31m1 解析: 2NaHCO3(加热)===Na2CO3 + CO2↑ + H2O m (减少)2×84 106 62 x (M1- m2)解得x=84(m1-m2) /31 ,将其带入下式可得: m(Na2CO3)= (m1- x )/M1 = (84m2-53m1)/31m1 ,A项正确。
3、B A、镁能与氮气反应的,生成氮化镁;C,氢氧化钙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引入新的杂质钙离子;D,酒精与水任意比互溶,不能用于萃取。
4、② NO过量时:n(NO)=0.8mol n(NH3)=0.2mol 解析:本题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理解。本题的起点极低,已知反应物是NO和NH3,生成物是N2和H2O,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