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上所述,在Ⅰ剖面上地裂缝在高密度电测中所显示的有效宽度为8 m。此外,经对F1两侧的225点和225点处ρS电测深曲线解释结果得知,由于地裂缝的影响,使主裂缝东边下沉3 m。
2、在需要进行地裂缝探测的主剖面上,选取点距x=0.5m,极距a=n·x(n=1,2,3,4,…,19),共选取19个电极距,供电采用了发电机,最大供电电流3A,保证各测点读数大于10mV。对异常点及突变点均进行重复观测,以确保数据可靠。
3、由图可见,地裂缝位于24~31号点之间,由主裂缝 F1和次裂缝F2组成,主裂缝F1由20Ω·m等值线圈闭,产状近乎直立,裂缝宽仅1cm。裂缝F2最高电阻率16Ω·m,产状直立,略西倾。从上述结果可见,高密度电阻率法 在西安市地裂缝探测中取得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例如降雨、融雪或地震等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这类灾害主要由人类活动诱发,如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 突发性地质灾害:这类地质灾害发生迅速,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通常在短时间内造成显著影响。
地壳活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断层错动等。这些灾害通常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造成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这类灾害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触发。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斜坡岩土体运动清升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矿井坍塌、地下水涌入等。 城市地质灾害:如城市内涝、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质灾害等。
地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产生的地震波会造成地面震动,从而导致建筑物倒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 崩塌: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原位置,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或翻滚,造成岩土体破坏和移动的现象。 滑坡: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造成的自然灾难。这种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地壳的突然破裂,形成地震波,对地表及建筑物造成破坏。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通过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过程。
1、与烈度线(如5度、6度)的几何中心相差10公里内的占比高达76%,25公里内的占86%,50公里以上的则几乎全部(99%)。地震破裂带总长约120公里,宽度通常在6至15米,而在宏观震中区域,地裂缝变形带的最大宽度可达300至400米。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本书所指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根据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或环境造成明显破坏的速度,通常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2、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 (1)、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2)、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3、根据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四级,以指导应急响应与处置。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当某一地质灾害可能威胁到10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达到1亿元时,将被认定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4、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包括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指那些可能导致100人以下疏散转移,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涉及3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1、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多种因素的评价问题,分级界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故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较为合理,其中模糊综合评判法已广泛应用于环境评价领域。
2、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一是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对生态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各网格单元的分布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性。将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目的。其影响因素也是根据此目的来取舍的。
3、随着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数学方法也引进到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之中,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研究比较清楚的或已被验证过的对象的地质条件,然后,建立地质概念模型,把描述过程、评价过程以数学符号、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出来,按照某种原则(如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被评对象质量等级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4、综合整体性。在充分反应不同区段地质环境质量、自然生态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将全区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评价。2)评价因子体系化与全面化。全面考虑区域地质环境各组成因子的相互作用,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应具有整个环境体系表征特点,特别是能全面反映区域地质环境的质量状况。
5、分区原则 ——位于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地理区;——矿产类型、开发方式相同或相近;——矿山历史、现状和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为主要评价分区依据。
6、根据客观科学性、系统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7个层次共计16个变量指标(表10-1),用以表征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8个城市的地质-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