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免疫学三大类。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抑菌试验:利用黄曲霉菌对某些微生物的抑制作用,通过观察平板中抑菌圈大小来评估其含量。巨大芽胞杆菌和短芽胞杆菌对此类毒素敏感。
黄曲霉毒素需要用elisa或者液相法检测。检验标的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的。黄曲霉毒素分很多种,是高致癌物,很多食品都需要做这个检测,饲料甚至也要做。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分泌出的,黄曲霉菌普遍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只要有空气的地方就可能有黄曲霉毒素。
·3)大白鼠试验法黄曲霉菌对大白鼠毒性最早出现损害的是肝脏,其受损范围广,而幼鼠最敏感,雄性幼鼠比雌性幼鼠敏感性更高,用100-150g大白鼠作急性中毒试验,一般3—4天死亡。4)鸡胚试验5)鸭雏试验鸭雏对黄曲霉菌非常敏感,致死性强,一般用一次剂量后72小时内死亡。
如果是样品初筛,可以使用黄典霉菌毒素快速检测仪、检测卡,这在网上可以找到。如果需要精确检测,则: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从最初以薄层层析法为主,发展到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多种普遍应用,其进展与新的化学检测手段和新仪器的出现密不可分。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称AFT)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毒素较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较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ELISA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
一般除去法:主要是采取挑选霉粒、加工去毒,要水洗、可浸泡也可用吸附剂如活性炭、膨润土、沸石、硅藻土或甘露寡糖来吸附,去毒效果不错(如表1),经脱毒处理后的日粮中黄曲霉毒素不超过50mg/kg就可作为猪饲料。
发霉的花生——含黄曲霉素的食物。黄曲霉素是引起胃癌,肝癌,食道癌的罪魁祸首,它是由发霉的粮食,花生所长出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所以,发霉的粮食,花生千万不能吃。腌制的食品——含亚硝酸盐的食物。亚硝酸盐可导致食道癌和胃癌,它存在于腌制食品中。咸菜,咸肉,酸菜等都含有亚硝酸盐。
一级致癌物有四种:黄曲霉素、亚硝胺、二恶英、尼古丁。 致癌物按照对人类和哺乳动物致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确证致癌物、怀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确证致癌物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都已确认具有致癌作用。
要辨别坚果是不是有黄曲霉素,可以从颜色上进行鉴别,酵母菌发酵长出的菌毛,一般为白色或浅灰色,而霉菌发霉所长出的霉毛,大多数为深灰色、黑色、绿色和棕红色。
花生中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BGG2,其中B1的毒性最强和产毒量最大。为确保花生的食品安全,各国制定了严格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如欧盟规定直接用于食用和直接用于食品原料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的最高限量为2微克/公斤,B1+B2+G1+G2的最高限量为4微克/公斤。
1、在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检疫中,薄层层析(TLC)是最早期且广泛应用的分离技术,自1990年起,它被AOAC认定为标准方法,具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双重功能。TLC通常作为初步条件设定,之后通过液相色谱(LC)进行定量测定,两法互补,提高了分析效率。
2、常见的检测方法还包括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以及免疫化学分析法,如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法和免疫层析法。免疫亲和柱技术如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单克隆抗体吸附和分离黄曲霉毒素,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3、其他粮食如麦类、面粉和薯干,以及发酵食品如酱油、醋和豆制品,其含量限制在5 ug/kg。淀粉制品如糕点、饼干等允许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5 ug/kg。对于乳制品,例如牛奶、黄油和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黄曲霉毒素B1的限制分别是0.5 ug/kg、0.5 ug/kg和20 ug/kg。
对《中国药典》收载的柏子仁、莲子、使君子、槟榔、麦芽、肉豆蔻、决明子、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水蛭、全蝎等14味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黄曲霉毒素”检查项目,限度为“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kg;黄曲霉毒素G黄曲霉毒素G黄曲霉毒素B2总量不得过10μg/kg”。
含有致癌物的中药有马兜铃、寻骨风、决明子、水蛭、黄连等,具体可根据所含有的致癌物种类不同进行区分。但是否会致癌需要根据药材质量情况进行判断;如果致癌物含量超标,则可能会致癌;反之,致癌物含量在标准线内,正常情况下使用一般不会致癌。中药产品中所涉及的致癌物主要有马兜铃酸和黄曲霉毒素。
参见药典,最新版《药典》是最权威的。药典 中会对检测条件列出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