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上,黑洞的质量并无上限,任何质量只要被压缩到足够高的密度,都可以形成黑洞。通常,恒星死亡后形成的黑洞质量较大,约是太阳质量的十倍,即10^30千克。而在一些星系中心,也存在质量更大的黑洞,可能达到太阳质量的百万倍,即10^36千克。黑洞的质量越大,占据的空间也越大。史瓦西半径,即视界半径,与质量成正比。
2、黑洞的密度有多大?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压缩成一个黑洞,那么它的体积将只有直径8厘米,相当于一个小玻璃球那么大,这样的密度是不是让人叹为观止?如果将我们的地球压缩成中子星,那么它的直径将在22米左右,如果压缩成白矮星,其直径大概在二三十公里左右,很显然,同样的质量之下,黑洞的密度最大。
3、那么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平均密度为1x10^15千克/立方千米,即1x10^6千克/立方米。大约是水的密度的1100倍。其实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黑洞的质量越大,其密度越低。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大约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65亿倍,经过计算发现,该黑洞的平均密度甚至比水还要低。
1、黑洞的密度极高,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2亿吨。对于质量为1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其密度与原子核相当,即中子星的密度(核心部位可达百亿吨),因此,质量为太阳10至20倍的恒星,在经历超新星爆发后,可能会变成中子星。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约为400万个太阳质量,但其直径达到约4000万公里。
2、黑洞,平均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2亿吨。对于质量为1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基本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也就是中子星的密度(核心部位或达百亿吨),所以比太阳大10到20倍的恒星,经历超新星爆发之后都会变成中子星。
3、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430万倍,但其直径接近5000万公里,这意味着它能够包含远超过430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这再次表明了质量与黑洞密度的关系。 黑洞密度的不确定性 目前,关于黑洞的密度,科学界尚无定论。
4、那么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平均密度为1x10^15千克/立方千米,即1x10^6千克/立方米。大约是水的密度的1100倍。其实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黑洞的质量越大,其密度越低。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大约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65亿倍,经过计算发现,该黑洞的平均密度甚至比水还要低。
5、不同的黑洞密度不完全相同的。不过,天体达到一定标准后后,才能属于黑洞。据科技资料介绍:质量和太阳一样大的黑洞,它的密度可达5×10^19 kg/m^3。

对于质量为太阳3倍的理论最小恒星级黑洞,其平均密度可达2×10^18千克/立方米。定义和形成 黑洞是由质量非常庞大的恒星坍缩而成的天体,它的重力场极为强大,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形成通常由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燃烧尽时,其自身的引力无法抵抗内部衰变所引起的坍缩而形成。
黑洞密度无穷大指的是黑洞奇点的密度无穷大,如果以黑洞视界包裹区域为体积,黑洞的平均密度有可能比水密度还低,在黑洞奇点处,物质的形态与我们所知的任何物质都不一样,也不再有元素的概念。
黑洞,平均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2亿吨。对于质量为1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基本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也就是中子星的密度(核心部位或达百亿吨),所以比太阳大10到20倍的恒星,经历超新星爆发之后都会变成中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