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

1、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二)测物质的密度 活动2 测硬币的密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活动。

2、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教案范文一 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 (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能做图。

密度、浮力计算公式

1、当物体在液体中悬浮和漂浮时,F浮=物体重力 p=F/S p=ρ液*g*h(液体压强)h是水的深度。

2、根据浮力定律,可以得出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当物体上浮时,浮力大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当物体飘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当物体下沉时,浮力小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那么,当流体密度大于物体密度时物体上浮;当流体密度等于物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当流体密度小于物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3、根据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受力平衡G=F浮;而G=物体质量*g=物体的密度*V物*g,F浮=液体密度*g*V排,所以:物体的密度*V物*g=液体密度*g*V排,即:物体的密度*V物*=液体密度*V排,那么这个比例式就出来了(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V排/V物)。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目标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根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寻找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时,受到的浮力也大,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

4、教学内容及知识提要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其施力体是液体,受力体是物体。浮力产生的实质是:浸到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液体中无论是漂浮、悬浮,物体都会受到浮力。

5、采用“空心”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使物体能漂浮在液面上. 轮船 轮船能漂浮在水面的原理:钢铁制造的轮船,由于船体做成空心的,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这时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6、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点:浮力的利用 (1)、轮船: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大班教案奇妙的水

1、大班教案奇妙的水 篇1 知识背景: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2、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孩子的探索兴趣。 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3、大班科学奇妙的水教案 篇1 设计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动植物的生存以及生产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水更离不开淡水。这节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是针对现在水资源贫乏,水污染严重的情况对幼儿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活动目标 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4、试一试: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一:奇妙的水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浓度和水之间的关系,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6、认识水的重要性:人类、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大家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创新操作活动探索:探究实验水如何会变干净,出示一盆很脏的水,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水变干净?A.幼儿讨论:B.试一试,怎样把水变干净。C.说一说,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

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知识的应用

1、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若将此冰切去2/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将不变。

2、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3、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 难点 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密度的有关计算。

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替代法测密度. 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则,后来加进去的水的体积=m/ρ=409g/(1g/cm^3)=409cn^3 所以,加进去的金属的体积v=500-409=91cm^3 (3)金属的密度。

【实验2: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不规则

塑料块的密度ρ=塑料块的质量m/塑料块的体积V=塑料块的质量m/(塑料块和水的总体积V2-塑料块放入前量筒里水的体积V1 3.测盐水的密度(如图3-9)。(1)往烧杯里倒入适量的盐水,注意盐水不能外溢。(2)用天平正确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记录在下表中。

测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的密度:(1)取一小段蜡烛,用天平测出质量记为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3)用细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使其浸没,记下此时的体积为V2;(4)实验表达公式 : ρ=m/(V2-V1)不明可追问。

盐水的密度为 。实验数据:测量盐水的密度 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 倒入量筒中的水的体积V 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3 盐水的密度ρ 测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的密度 方法:(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 ;(2)将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___.。

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塑料块的质量m;(2)把系有细线的铁块放入量筒中,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1;(3)把铁块和塑料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中,记下铁块、塑料块和水的总体积v2;(4)塑料块密度的表达式:ρ 塑料=m/v2-v1。

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经验如下:将物体置于水中时轻拿轻放。物体从上往下慢慢进入水中 适当时,可在物体上系上细线 入水后,若仍有气泡可轻弹容器外壁 如有细线,可晃动细线排走气泡 注意:动作一定要轻、准、慢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愿我的经验对你有所帮助。

液体的密度教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