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盆地位于安徽省望江、宿松、贵池、安庆市境内,西南端少部分伸入鄂东黄梅、广济和赣北九江等地,处于东经115°36~117°36,北纬29°40~31°18的范围之内。按古近—新近系分布圈定盆地面积约5600km2。 望江盆地基本为地震勘探空白区,整体勘探和研究程度更低(表10-53-1)。
大别山东缘的南部,望江盆地西缘同样发育了北东走向的、向东倾的正断层,控制了其东侧望江断陷盆地的形成。野外一方面可见到切割大别造山带东缘变质杂岩的正断层,另一方面也在盆缘上白垩统宣南组与古近系痘姆组中出现了一系列北东向、向东倾为主的正断层组,反映了断陷盆地边界上的伸展构造特征。
该盆地受控于东界上的滁河断裂带(向西倾)的伸展活动,而在张八岭隆起一侧呈现为超覆的边界,从而盆地总体上也是呈现为半地堑式盆地。全椒盆地内部主要充填了白垩系地层,反映了白垩纪的伸展活动。大别山东缘的郯庐断裂带,南端控制了望江盆地的西南部,这部分的望江盆地呈现为半地堑式。
矿区内油页岩的磁性无数据。页岩与砂岩、泥岩的磁性相比,具有相对低磁化率、高剩磁强度的特征(图32)。整体上,页岩磁性略强于砂岩、泥岩的磁性,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
茂名油页岩矿区地层及分层(矿层、围岩、基底、盖层)的密度、磁性、电性间的散点分布及统计结果分别见于图22和表9,具有如下特征:1 矿层 尚村组、油柑窝组两矿层的密度均值在50×103~65×103kg/m3之间,是密度最低的层位。
整体上,该矿区直接探测的目标为尚村组、油柑窝组,具有相对极低密度、极弱磁性的特征,并由于油页岩相对较薄,出现电阻率略低,极化率也略低的特征;间接探测的目标为黄牛岭组、上垌组,具有相对高密度、弱磁性、高电阻率、高极化率的特征。
1、因东营凹陷沙四段沉积时期,湖盆水体快速扩张,近岸水下扇多发育于湖侵体系域,所以在垂向剖面上表现为向上变细的退积层序,由下往上依次为扇根-扇中-扇端。
2、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为主体。表5-1 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沉积特征 续表 (二)储层特征 在岩心观察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粒度、孔渗、压汞等测试分析,总结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储集特征。
3、垂直陡岸方向发育的下切冲沟是物源供给的主要通道,这些冲沟在凸起上以山地河谷形式分布,具有山地洪水河流特征。正是这些古冲沟在一定时期内向湖盆提供了数量不一的粗碎屑物质,因而在其入湖口处湖盆一侧形成了大小不发育期数不同、规模不等的砂岩件体。
4、因此,陡坡带与砂岩岩性油气藏有关的储集层主要是各种成因的砂砾岩扇体。
5、一)构造带类型与砂体成因关系 陡坡带 单断箕状凹陷一般由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构成。受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不同构造带沉积砂体类型各异。 凹陷陡带位于单断凹陷陡翼的边界断层下降盘。
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大庙式岩浆型钒钛磁铁矿产在基性杂岩体中,矿石的平均密度为95×103kg/m3,围岩的平均密度为(88~99)×103kg/m3,存在(07~0.96)×103kg/m3的密度差。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1、按照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变化、规模及其分布特征(图3-1),将本区布格重力异常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面状区异常,一类为梯级带。
2、具多层自北向南岩片叠置的特征;中部为一地壳内高、低速带呈稀疏交替的区域;下部为下地壳和上地幔以水平的高、低速转换界面相互交替为特征,莫霍面上、下有两条明显的低速带(深60~65 km及75 km),其下出现一系列断续的低速带,组成厚达80 km以上的岩石圈下部结构(许志琴等,1996)。
3、正负异常轴向均呈南北向展布为最大特征。 白音套海—金厂沟梁一线以西赤峰市地区,以西拉木伦断裂带为界,航磁特征各具特点,进而划分为赤峰市地区北部磁场区和赤峰市地区南部磁场区。 西拉木伦断裂带本身在航磁图上以线性负异常带反映出来。
1、埋藏深度在500~2200m之间,为缓慢压实阶段,泥岩孔隙度降低到16%,砂岩的降低到22%;第三阶段,埋藏深度在2200~3200(3600)m之间,为加速压实阶段,泥岩孔隙度降低到7%,砂岩的降低到10%;第四阶段,泥岩埋藏深度在3200m以下,为难压实阶段,孔隙度变化甚少。
2、沉积物沉积之后,在温度、压力、流体和上覆负荷作用下将发生一系列成岩作用,上覆负荷导致的沉积物机械压实作用是最显著的成岩作用之一,它使沉积物中流体排出,孔隙度降低,从而引起地层厚度减小,密度增加。因此,回剥技术中最重要一环是建立压实模型。
3、骨架厚度数学模型:上述两个压实模型不能给出盆地沉积体系各层组的泥岩和砂岩在沉积、埋藏和压实过程中的厚度及其相关的埋藏深度和孔隙度的演化过程,这正是开展沉积盆地古水文地质研究必须回答和求解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