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如果要求不是那么精确的话(也就是说细胞密度估计为水的密度,不考虑玻片边缘水膜厚度变化),可以考虑在电子天平上称量载玻片前后重量,用后来的重量减去之前的重量,即液膜重量。再结合培养基密度,水膜面积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得知水膜厚度了。
2、滴1滴(50μL)~2滴(100μ)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中央,用竹签挑取受检者粪便少许,涂成一均匀半透明的粪膜,其厚度以能看清衬在粪膜下的报纸字迹为宜。覆以盖玻片镜检。此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因取样少,检出率不高,每份标本应涂片3张以上以提高检出率。
3、计数完100方格后总数除100(计数的方格数),来得到每格的平均值。乘稀释度,除1/4000(每个小方格的立方容积1/20 x 1/20 x 1/10 – 1/4000mm3)。这次计算得到的数字是原非稀释流质的每立方毫米的细胞数量。
4、.取载玻片与盖玻片各一片,用软布擦干净,由于盖拨片很薄,擦时要小心,可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盖玻片边缘,把纱布平铺在右手手掌上,从上下两面轻轻夹住盖玻片,平均使用力量慢慢轻擦,这样才不会把盖玻片擦碎。2.用滴管吸取1~2滴清水,放在载玻片中央。
1、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是酵母菌是常用于酿酒和面食膨化的食品工程菌。酵母菌培养:每天对一瓶培养基用0.25g的干酵母粉在酒精灯旁进行等质量无菌接种,接种密度约为6×107个/mL。这样7个培养基中的初始种群密度基本一致。
2、酵母菌是常用于酿酒和面食膨化的食品工程菌。在进入一个新的培养环境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会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此次的实验我们通过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计算得出种群数量,探究7天内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3、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如下:实验原理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
4、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探究思路: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5、②将待测菌液充分摇匀后,用无菌吸管吸少许,由盖玻片边缘或槽内加入计数板,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内,计数室内不能有气泡。静置5-10分钟。③在低倍镜下找到小方格网后更换高倍镜观察计数,上下调动细螺旋,以便看到小室内不同深度的菌体。位于分格线上的菌体,只数两条边上的,其余两边不计数。
1、平时一直有用。不过还真没测过重量。不过你既然用得着,那肯定有电子天平,称一下就好了。另外就是一种计算方法。载玻片的边长你都有,高度大概是2mm,然后你得到体积后,乘以二氧化硅的密度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