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悬浮,全部位于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相当于自身体积,所以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沉底,说明浮力小于重力, 说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小于自身重力,而物体体积与排开水的体积相等,说明物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物体是否能够在水上漂浮、悬浮取决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物体在流体(液体或气体)所受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量。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能够在水上漂浮、悬浮。因此,即便是重的物体,在水中能够排出足够的量,获得足够的浮力,也能在水上漂浮、悬浮。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即液体的密度ρ越大,则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越大。在液体中,深度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等于液体密度乘以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再乘以重力比例系数。所以如果物体密度大于液体,物重大于浮力,就会沉底,等于就悬浮,小于就漂浮。
根据浮力定律,可以得出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当物体上浮时,浮力大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当物体飘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当物体下沉时,浮力小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那么,当流体密度大于物体密度时物体上浮;当流体密度等于物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当流体密度小于物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1、分析: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根据物体排开水的质量,由F浮=G排=m水g可以求出物体静止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由浮力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排开体积的煤油的质量。
2、浮力的产生原因:由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上下底面的深度不同,所受液体的压强不同,下底面向上的压强大于上底面向下的压强,从而使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又∵F=P水GV排 即3N=1000kg/m^3*8N/kg*V排 ∴V排=0.000306m^3 在液体中,F=5N-4N=6N 又∵F=P液GV排 即6N=P*8N/kg*0.000306m^3 P液=1200kg/m^3 题目都不难理解。计算起来很蛋疼,这就是我对这些题目的理解。如果有什么错误之处,请指出。
4、例如:铁的密度是8×10^3千克/米^3=8克/厘米^3。
5、如图3所示为现在家庭、宾馆常用的无线电水壶(一种倒水时导线脱离,用电加热的方便水壶),图3右是该电水壶的铭牌。某同学用这种电水壶烧开水,他将水放至最大水量,测得水的温度是18℃,通电5min50s,水烧开(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第5题答案:A 分析:已知铜、铁、铝的密度大小,由密度公式可判断出三个质量相同的实心补发块体积的大小关系,已知将它们分别放入三个相同的杯子后,三个杯子的液面恰好相平,即此时三个杯子中,各自的总体积相同,联系已得出的三个金属块的体积大小关系,即可判断出原来装水的最多的杯子。
假设两物体相撞过程的摩擦力恒为f。子弹加速度a1,木块加速度a对于子弹:f=ma1 a1t=v-u 对于木块:f=ma2 a2t=v 可解得u=820m/s (因为子弹射入木块过程,摩擦力力做负功,一定有热量生成,机械能不守恒。不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不考虑内阻吧。令滑动变阻器全值为R,灯泡电阻为R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a端时,滑动变阻器全值R与灯泡并联。且R(并)=6欧姆。
a图:第一种做法:Uab=10*(2/(2+2)-2=3V. 注:5欧姆电阻没有电流流过,电压降为0V。

张量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从描述物质性质的极化张量到描述物体运动的惯量张量,再到描述电磁场的四维张量,它们都以数学的形式精确地捕捉了物理现象的本质。
高阶张量如应变张量和压电张量,进一步扩展了张量的概念,以描述更复杂的物理现象。在相对论四维时空框架下,应力能量张量扩展为四维张量,包含了能流、能量密度等物理量,用于描述电磁场与物质之间的作用。这些张量及其相关概念在物理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各种物理现象。
专业一点的入门书可看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3卷)》 ,此讲义可浅读可深读,物理专业学生与老师都应该读的。 费曼讲义的通俗版可以看 《费曼讲物理入门》 ,其中摘取了关于量子力学的通俗介绍。
楼上说的费恩曼的书我也有,确实很经典,但是我个人认为因为它毕竟是通过上课的录音整理成一套讲义的,而且费恩曼只讲过这么一次,所以尽管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看待事物的方式很有启发性,但是作为一套系统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些凌乱,条理不是很清晰。
相对论使用的是连续的曲线和张量等数学工具,而量子力学则使用的是离散的矩阵和波函数等数学工具。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于物理现象的解释也不同 相对论认为物理量是客观存在的,而量子力学则强调测量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