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铷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比,铷的密度大。铷是一种碱金属元素,单质是银白色轻金属,质软而呈蜡状,其化学性质比钾活泼。在光的作用下易放出电子。
2、锂、钠、钾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铷、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保存碱金属单质时,必须隔绝空气和水。钠、钾、铷、铯单质保存在煤油中,而金属锂须保存在液体石蜡中(锂比重小于煤油)。
3、铷和铯的密度都比水大,前半句不对,钠能浮在水面上是对的,锂钠钾的密度都比水小,都能浮在水面上,锂、钠、钾与水反应时都是先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着燃烧,然后再慢慢消失,但钾会很快消失,锂、钠、钾、铷、铯在水中的反应是越来越剧烈的。
4、铷的熔点为389摄氏度,沸点686摄氏度。钾是一种银白色的软质金属,蜡状,可用小刀切割,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极度活泼,属于碱金属。钾在自然界没有单质形态存在,钾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的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中,钾也是人体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5、常见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冰,蜡,干木块,泡沫,金属里只有锂、钠、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有机物中的液态烃(乙烷、乙烯、苯、苯的同系物……),乙醇,乙醛,液态酯(乙酸乙酯、硬脂酸甘油酯……),一氯卤代烷烃(1-氯乙烷……),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油脂……)。
6、金属密度排序从大到小:(单位:kg/m)锇 257铂 245金 13汞 15铅 13银 5铜 9铁 86锰 3铬 2钛 55 铝 69镁 74钙 55钠 0.97钾 0.87锂 0.54 密度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ρ。

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族除氢(H)外的六个金属元素,即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钫的密度为870g/cm,熔点为27°C,沸点677 °C。碱金属均有一个属于s轨道的最外层电子,因此这一族属于元素周期表的s区。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显示出十分明显的同族元素相似性,是化学元素周期性的例证之一。
碱金属单质的密度小于2g.cm^-3,是典型的轻金属,锂、钠、钾能浮在水上,锂甚至能浮在煤油中。碱金属单质的晶体结构均为体心立方堆积,堆积密度小,莫氏硬度小于2,质软,导电、导热能极佳。碱金属单质都能与(Hg)形成合金(齐)。
金属铷在光的作用下易放出电子,可制光电管。铯,原子序数55,原子量1390543,元素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天蓝”。1860年德国化学家本生和基尔霍夫在研究矿泉水残渣的光谱时发现铯,因其光谱上有独特的蓝线而得名。铯在地壳中的含量为百万分之七,主要矿物为铯榴石。
谁能介绍一下铷和铯啊?铷,原子序数为37,相对原子质量为84678,是一种稀有的碱金属元素。它的名称来源于其在光谱中的两条显著的红色线,拉丁文中的含义是“深红色”。1861年,德国化学家本生和基尔霍夫在研究锂云母样品的光谱时首次发现了铷。
象铯(天蓝)、铷(暗红)、铊(拉丁文的原意为刚发芽的嫩枝,即绿色)、铟(蓝靛)、氩(不活泼)、氡(射气)等等。此外,如氮(无生命)、碘(紫色)、镭(射线)等,也是根据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硬度为0.3,密度为532g/cm3(固),475g/cm3(液),熔点339℃,沸点688℃,电导性7。化学性质极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形成氧化层而失去光泽并自燃生成深棕色的超氧化物rbO2。臭氧跟氢氧化铷反应可生成臭氧化铷,铷跟氯气或溴猛烈反应燃烧形成火焰,不跟氮气反应。
铷的物理性质包括较低的熔点,大约在300℃左右,以及较高的沸点,约为688℃。这些特性表明铷在常温下为固体,但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即可转变为液体。值得注意的是,铷与水反应极为激烈,能够释放大量热量,产生的氢气有可能引发爆炸。在化学反应中,铷主要呈现+1的氧化态,尽管也有+2价的化合物存在。
铷是一种碱金属元素,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首先,铷的原子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时钟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GPS)、通信网络、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由于铷原子的跃迁频率非常稳定,可以作为精确的频率标准,对于确保通信和导航系统的精确性至关重要。
铷是一种化学元素,属于碱金属之一。在自然界中,铷的分布相当稀少。它的原子序数是37,原子量为84678。铷的英文名称是Rubidium,其符号为Rb。铷原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由于铷是一种高度反应的金属,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通常是以化合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