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银氨溶液,有白色沉淀的是1-己炔,其余无现象。在另外两个中加入溴水,褪色的是1,3-环己二烯,无现象的是苯。
先加入溴水;不变色的是苯;再加入硝酸银,出现白色沉淀的是1-己炔。加入溴水,褪色的是丙烯。
加Ag(NH3)2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是1-己炔,剩下两种能让溴水颜色褪去的是1,3-环己二烯。
用银氨溶液,有白色沉淀的是1-乙炔,用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的是苯,用顺丁烯二酸酐加热,有白色固体的是3-环己二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萃取分层的是甲苯,褪色的是环己烯。
加高锰酸钾,不褪色的是丁烷。褪色的是后四者 往后三者中加入银氨溶液,产生红棕色沉淀的是丁炔。
首先在四种化学物质中加入高锰酸钾,不褪色的是丁烷。褪色的是1-丁炔、1-丁烯、1-3-丁二烯。往褪色的三者中加入银氨溶液,产生红棕色沉淀的是1-丁炔。不产生沉淀的是1-丁烯和1-3-丁二烯。
首先,室温下,甲基环己烷为液体。将剩余四种气体通过溴水,溴水不褪色的是丁烷。剩余三种不饱和烃最准确的判断方法是核磁共振氢谱:1-丁烯有4种氢,1-丁炔有三种氢,1,3-丁二烯只有两种氢。
燃烧将燃烧产生气体通入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通过测定增重各气体中碳和氢的含量。就能区分了。化学方法的话:烷烃不发生加成反应,即不会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13丁二烯比乙烯基乙炔更易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己烷。剩下的三个,硝酸银氨水白色沉淀1-己炔。剩下的两个,高锰酸钾有气泡1-己烯。主链上有4个碳的2,2-二甲基丁烷和2,3-二甲基丁烷。结构式如下。
1、二甲基1-己炔不存在原因是二个C上不能再放甲基。3,5-二甲基-1-己炔-3-醇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为C?H14O,外观与性状:透明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可用作易挥发性表面活性剂、减粘剂。
2、+5=75=4+1 应该让烯烃和炔烃的编号之和尽量保证最小,所以应该选4,1编号的那个。
3、原因:1—己炔三键碳上的氢具有弱酸性,将其通入硝酸银溶液,立即生成白色炔化银沉淀;2-甲–2-戊烯有不饱和碳碳键,可以与溴水加成;丁烷无不饱和碳碳键,所以不能与溴加成。
4、题目中有错误。先画出主链 然后画出取代基 可以看出,二号碳原子上有五条键了,这是错误的,改正错误后,把其他碳上的氢原子补齐即可。
二甲基1-己炔不存在原因是二个C上不能再放甲基。3,5-二甲基-1-己炔-3-醇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为C?H14O,外观与性状:透明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可用作易挥发性表面活性剂、减粘剂。
-甲基-1-丁炔的结构简式为CH≡CCH(CH)。根据命名原则,碳碳三键的一端连接2个甲基。炔烃的命名:首先选择含有三键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按主链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命名为某炔。
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己烷。剩下的三个,硝酸银氨水白色沉淀1-己炔。剩下的两个,高锰酸钾有气泡1-己烯。主链上有4个碳的2,2-二甲基丁烷和2,3-二甲基丁烷。结构式如下。
题目中有错误。先画出主链 然后画出取代基 可以看出,二号碳原子上有五条键了,这是错误的,改正错误后,把其他碳上的氢原子补齐即可。
-二甲基-1-戊烯的结构简式为 CH2=CHC(CH3)2CH2CH3。
1、前面四个都是错的,因为命名时要选最长碳链当主链,所以链中1号如果是甲基,它应该在主链中,不应该是取代基,2号如果是乙基,说明你的主链没选对,因为它也应该在主链中。
2、+5=75=4+1 应该让烯烃和炔烃的编号之和尽量保证最小,所以应该选4,1编号的那个。
3、其他的还有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对二乙苯等等。在苯前的基字省略,是因为3,5-二甲基乙苯的乙基和苯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母链而命名的。
4、-环己二烯不含炔氢,没有白色沉淀。苯环上的氢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卤素、硝基、磺酸基、烃基等取代,生成相应的衍生物。由于取代基的不同以及氢原子位置的不同、数量不同,可以生成不同数量和结构的同分异构体。
5、题目中有错误。先画出主链 然后画出取代基 可以看出,二号碳原子上有五条键了,这是错误的,改正错误后,把其他碳上的氢原子补齐即可。
1、乙炔在液氨和氨钠的条件下生成乙炔钠。然后再用3个C的一卤代烃 和一卤代甲烷反应制得2-己傕 再用Lindlar试剂加成就行了。
2、如何用乙炔为原料制备4-氰基环己烯?乙炔先在氯化亚铜和氯化铵催化下二聚,生成乙烯基乙炔,然后在lindlar催化剂催化下加氢,生成1,。同时用乙炔和氢氰酸加成,生成丙烯腈。
3、注意是“充分加成”。就是该炔烃的三键加成成为单键。所以,只有相邻的两个碳上分别至少有2个H才可能是三键存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