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 碱水解的机理没记错的话是先上一个羟基形成碳负离子,然后再掉氯离子,有不饱和键的碳当然容易水解了,然后形成烯醇式水解还能使得化学平衡向氯被水解的方向移动。饱和碳原子的话就是离不饱和键越远的碳原子越难形成碳负离子,所以越不容易水解,因此(II)最难。
题,亲核取代,但答案有问题,伯卤代烷在质子性强极性溶剂中,与碱发生的优势反应为SN2,消除需要用位阻大的强碱。并且因为是SN2,不产生碳正离子,不发生重排,而你的答案好像是按SN1写的 10题,这是典型的傅克酰基化反应,图中答案错误。
3-乙基戊烷 2) CH≡CH + HCN→ CH2=CHCN 这个产物叫:丙烯腈 3) 题目应该是C6H10,否则不可能实现与两分子Br2加成 可实现两分子Br2加成,则含有1个三键或2个双键。其中一种可以使硝酸银氨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另一种则不能则说明,第一种化合物的三键或双键位于链端。
虽然我还没学有机……不过依稀记得一点……第一道题。
1、醛基α-H要比酮活跃。α-H的活性源于羰基的吸电子诱导作用,吸电子诱导作用越强,α-H的活性越强。分类 CH CHOCH CHOC-CH CH=CHCHOCH CHOCH 有机化学——醛酮 同分异构现象,醛酮的异构现象有碳链异构和羰基的位置异构。
2、α-H活性:醛酮酯 而且C是两个羰基吸电子,α-H活性大大增强。
3、受羰基的影响α-H也有一定的活性。羰基的反应部位如下所示: 醛、酮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酮中的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而 醛中的羰基与一个烃基及一个氢原子相连,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使它们化学性质也有一定的差异。
4、醛和酮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一般醛、酮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羰基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容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发生亲核加成反应;二是a-H受羰基的影响比其他碳原子上的氢活泼。醛与酮在结构上也有不同之处,其化学性质也有差异,一般反应中,醛比酮活泼。
5、酮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活性高于醛。醛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是α-羟基磺酸钠,溶于水,而酮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是α-羟基磺酸酯,难溶于水,酮的加成产物更稳定,反应活性更高。
注意事项如下:酸催化:酸催化剂促使甲醇质子化,形成质子化甲醇,增强亲核性。酯化:质子化甲醇与羧酸的羰基碳发生亲核加成,形成中间体甲醇酯。酸酯化:甲醇酯分子内的羟基质子化,形成质子化的酯过渡态,质子化的酯过渡态发生羟基迁移,生成羧甲基酯产物。
和丙醛反应:ch3c(ch2oh)3 简要机理:3分子羟醛缩合加上甲醛的还原。
相当于是丙醛的阿尔法碳形成碳负离子去进攻甲醛的羰基,生成HOCH2CH(CH3)CHO 两种不同的醛(都有邻位H)发生羟醛缩合反应有四种产物,乙醛乙醛缩合产物,乙醛丙醛缩合产物,丙醛乙醛缩合产物,丙醛丙醛缩合产物。
丙醛与甲醛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的方程式如下:反应原理为:具有α-H的醛或酮,在碱催化下生成碳负离子,然后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对醛或酮进行亲核加成,生成β-羟基醛,β-羟基醛受热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醛或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