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苯甲醇、苯甲醛、苯甲酸,加NaHCO3,有CO2气泡的是苯甲酸,没有气泡的是苯甲醇、苯甲醛。剩下的苯甲醇、苯甲醛利用银镜反应即可鉴别 :加银氨溶液,有银镜反应的是苯甲醛,无现象的是苯甲醇。
2、先用Fe3+鉴别出对甲苯酚,显紫色。剩下三个。再用Na鉴定出苯甲醇,放出气泡。剩下两个。用酸性KMnO4鉴别出苯甲醛,溶液褪色。
3、化学方法区分:苯甲醛用tollens试剂鉴别;对甲苯酚用溴水鉴别(白色沉淀);苯乙酮用碘仿试剂(碘+NaOH)鉴别(黄色沉淀);都没反应的就是苯甲醇。
4、当面临苯甲酸、苯酚、苯甲醇和苯甲醛的混合物鉴别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化学方法。首先,加入溴水,如果产生白色沉淀,那么该物质就是苯酚。接下来,若在水浴加热后出现银镜反应,说明这是苯甲醛。苯甲酸的特性更明显,它与碳酸氢钠反应会产生气泡。
5、鉴别有两种方法 可以加钠,产生气体的是苯酚和苯甲酸,没有明显现象的是苯甲醚和苯甲醛.在加钠产生气体的两种物质中分别加饱和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无明显现象的是苯甲酸;在加钠没有气体的两种物质中分别进行银镜反应,产生银镜的是苯甲醛,不产生银镜反应的是苯甲醚.。
苯甲醛与苯乙酮在强碱催化下合成制备苯亚甲基苯乙酮,可能的副反应为 苯甲醛自身的坎尼扎罗反应,生成苯甲醇和苯甲酸。如图:苯亚甲基苯乙酮是由苯甲醛与苯乙酮在10%氢氧化钠溶液催化下缩合而合成。为了使反应利进行和控制苯甲醛的滴加速度,通常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滴液漏斗的三颈瓶中进行。
苯甲醛和苯乙酮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存在下通过交叉羟醛缩合反应生成β一羟基酮,室温下羟基酮自发脱水生成稳定的反亚苄基乙酰苯。为了减少苯乙酮的自身缩合和苯甲醛的歧化等副反应发生,预先将苯乙酮的碱溶液冷却,再在搅拌下滴加苯甲醛。[1] 苯乙酮的凝固点约20°C, 若使用时已固化,可温热熔化。
苯甲醛与苯乙酮在强碱催化下合成制备苯亚甲基苯乙酮 可能的副反应为 苯甲醛自身的坎尼扎罗反应,生成苯甲醇和苯甲酸。
苯甲醛和苯乙酮的交叉缩合反应产生的产物通常是间-羟基亚甲基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如1,3-二(3-苯乙酰基-4-羟基苯基)苯并呋喃酮(DPPH)。
苯亚甲基苯乙酮产率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反应温度未得到控制。若反应温度过高,会导致副反应增多,从而降低产率。 使用了过量的浓碱。在合成过程中,如果使用了过量的浓碱,苯甲醛可能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康尼扎罗反应),生成苯甲酸和苯甲醇,不利于苯亚甲基苯乙酮的生成。
苯亚甲基苯乙酮都溶解在乙醇中。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醇的混合物冷却、激烈搅拌,加入新蒸的苯乙酮和苯甲醛,在15-30℃搅拌2-3h,反应物逐渐稠化,置冷冻过液,析出黄色沉淀,过滤,洗涤至中性,用乙醇重结晶,得查耳酮,产率84%。
苯亚甲基苯乙酮产率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反应温度未得到控制。若反应温度过高,会导致副反应增多,从而降低产率。 使用了过量的浓碱。在合成过程中,如果使用了过量的浓碱,苯甲醛可能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康尼扎罗反应),生成苯甲酸和苯甲醇,不利于苯亚甲基苯乙酮的生成。
制备苯亚甲基苯乙酮必须控制好反应的温度。苯亚甲基苯乙酮的制备副反应制备苯亚甲基苯乙酮必须控制好反应的温度,否则会使副反应增多,产率在 70%可避免。
苯亚甲基苯乙酮是由苯甲醛与苯乙酮在10%氢氧化钠溶液催化下缩合而合成。为了使反应利进行和控制苯甲醛的滴加速度,通常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滴液漏斗的三颈瓶中进行。
抑制反应发生过快。苯亚甲基乙酮制备反应瓶中加料顺序对反应抑制反应发生过快。制备苯亚甲基苯乙酮必须控制好反应的温度,否则会使副反应增多。
闪点在-4℃以下者有石油醚、氯乙烷、溴乙烷、乙醚、汽油、二硫化碳、缩醛、丙酮、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等。闪点在25℃以下的有丁酮、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二甲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三聚甲醛、吡啶等。这类试剂要求单独存放于阴凉通风处,理想存放温度为一4~4℃。
易燃类液体 闪点在25℃以下的液体,如石油醚、氯乙烷、溴乙烷、乙醚、汽油、二硫化碳、缩醛、丙酮、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等,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处,理想存放温度为-4~4℃。闪点在25℃以下的试剂,存放最高室温不得超过30℃,特别要注意远离火源。
易燃(常用的如丙酮、乙醚、乙醇、异丙醇等)。易爆(如苦味酸、叠氮钠等)试剂。贮存时应放在远离火源、阴凉、通风良好处。并应严密封固,不能和强氧化剂混放在一起,对易爆试剂可将瓶子存放于冰箱中,贮藏室温度应在30℃以下。(2)、腐蚀性试剂:有硫酸、冰醋酸、醋酐、硝酸、溴、氨水等。
易燃的试剂有醇类如甲醇、乙醇等;酯类如醋酸乙酯等;醚类如乙醚等;酮类如丙酮等;以及石油醚、乙炔、甲烷等。 醇类:醇类试剂中的许多成员都是易燃的。例如甲醇和乙醇,它们在空气中很容易燃烧,并且挥发性强,容易形成易燃的蒸气与空气混合物。因此,在使用这类试剂时,需要特别注意防火措施。
一4~4℃。易燃类液体极易挥发成气体,遇明火即燃烧,通常把闪点在25℃以下的液体均列入易燃类。闪点在-4℃以下者有石油醚、氯乙烷、溴乙烷、乙醚、汽油、二硫化碳、缩醛、丙酮、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等。
易燃试剂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以下几种:乙醇、丙酮、乙醚等。以下是这些易燃试剂的具体解释: 乙醇:俗称酒精,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易于燃烧,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乙醇常用于化学实验中作为溶剂和反应物,但在使用时需特别小心,因为它极易引发火灾。
1、对于分子极性大小,目前尚无一个公认准确的量化标准,但比较常用的是根据物质的介电常数(尤其是液体和固体),对于一些简单的分子也可以根据其本身结构判断其是否有极性(如二氧化碳为直线型分子,为非极性化合物,但二氧化硫分子结构为V字型,故为极性分子)。
2、极性(polarity):物体在相反部位或方向表现出相反的固有性质或力量,对特定事物的方向或吸引力(如倾斜、感觉或思想);向特定方向的倾向或趋势,对两极或起电(如物体的)特定正负状态。在化学中,极性指一根共价键或一个共价分子中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
3、羧基和羟基极性大小:羧酸中烃基越大,羟基极性越小。烷基是给电子基团,随着碳原子数量增加电子云逐渐向-cooh移动使-oh偶极变小趋向于非极性分子构型。
4、分子的极性”的定义判断方法:就是看一个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若重合的就是非极性分子,不重合就是极性分子。只有极性分子才谈及极性大小。分子极性的大小是用电偶极矩来量度的。
5、若一样,它们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就是非极性键;反之,则为极性键。因此离子化合物中也可能谈及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的定义判断方法:就是看一个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若重合的就是非极性分子,不重合就是极性分子。 只有极性分子才谈及极性大小。分子极性的大小是用电偶极矩来量度的。
1、总的来说,过氧化氢异丙苯(CHP)作为一款多功能的氧化剂,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广泛且精细,展现了化学反应中的无穷可能。了解并掌握其特性,无疑将为化学家们提供强大的工具,推动化学领域的创新。
2、过氧化氢异丙苯的物理性质上,它的熔点为-30℃,溶解性相对较低,属于轻微溶解于溶剂的物质。尽管如此,它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工业上具有特定的应用。其中一个主要用途是作为乙烯裂解汽油脱砷过程中的催化剂,以及在ABS接枝聚合引发剂的制备中扮演关键角色。
3、活性氧含量51%,活化能1356kJ/mol。闪点61℃。溶于乙醇、丙酮、异丙苯等。可燃。有毒。
4、在温度70~90℃时,稳定;在145℃以上会分解。
5、它的活性氧含量为51%,活化能为1356千焦每摩尔。此外,它的闪点为61℃,这意味着在低于这个温度下,它具有一定易燃性。值得注意的是,异丙苯过氧化氢是一种有毒物质,因此在处理时需格外小心,遵循安全操作规程。
6、金属过氧化物都是强氧化剂,加热时释放出氧气,与稀酸作用,产生过氧化氢。金属过氧化物用于纺织、造纸工业,做漂白剂。用有机基团置换掉过氧化氢中一个或两个氢,所得的化合物称为有机过氧化物,例如过乙酸、过氧化异丙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