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按从小到大排列为:钾钠钙镁铍钡钛钒锆锑铈铬锰铌镉钴铋钼银钍汞钽金钨铂铱锇 排列理由:m=ρv(物体的质量等于物体的密度乘以物体的体积)。此问中金属质量相等,即v相等,那么金属质量随着金属密度增大而增大。
2、金属密度排序从大到小:(单位:kg/m)锇 257铂 245金 13汞 15铅 13银 5铜 9铁 86锰 3铬 2钛 55 铝 69镁 74钙 55钠 0.97钾 0.87锂 0.54 密度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ρ。
3、一般来说,金属的密度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排列:钾、钠、钙、镁、铝、锌、铁、锡、铅、铜、银、金。这个顺序是基于金属原子量和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得出的。随着原子量的增加,金属的密度一般会增大。同时,原子半径的减小也会使密度增大,因为原子排列更加紧密。

对钾来说,核对最外层引力较小,体积增大的效应大于相对原子质量增加产生的影响,结果钾的密度反而比钠小。
根据“密度=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体积”,可知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大使密度增加,而电子层的增加又使原子体积增大使得密度减小。即单质的密度由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体积两个因素决定。对钾来说,核对最外层引力较小,体积增大的效应大于相对原子质量增加产生的影响,结果钾的密度反而比钠小。
作为固体金属态,钠的密度是0.97g每立方厘米,钾的密度是0.86 g每立方厘米,都能浮在水上,也能直接和水发生剧烈反应,所以钠的密度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相对原子质量增加所起的作用超过了(或者抵消了)原子半径(或原子体积)增大的作用。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理由是由于从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反而小。
1、都生成了强碱,故酚酞溶液变红。不同点解释:钠和钾是同主族元素,但钾比钠多一个电子层,钾的原子半径大于钠,故钾原子更易失电子,所以钾比钠活泼,与水反应是程度更剧烈,故有火光和爆炸(产生的氢气在空气中被点燃)的现象。
2、钠与水剧烈反应后滴有酚酞的水变成红色,方程式:2Na+2H2O=2NaOH+H2↑;钾与水反应更剧烈,甚至爆炸,为了安全,常在小烧杯上盖一块小玻璃片。
3、钾:在空气中加热时,产生紫色火焰,得到黄色固体。K + O2 ==△== KO2(超氧化钾)。钠:在空气中加热时,产生黄色火焰,得到黄色固体。2 Na + O2 ==△== Na2O2(过氧化钠)。
4、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会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不能大量共存。
1、锂密度比煤油低,会飘起来氧化掉。所以要用固形物包埋 。K、Na可以保存在石蜡中。
2、金属锂 的密度比煤油小,会飘在没有上面被氧化掉,没有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所以要用石蜡等固形物包埋 。而k、na密度大于煤油故可以保存在煤油中,同时大块的k、na也可以保存在石蜡里。
3、就是要密度大于煤油才保存在煤油里的啊,这样钾沉底,煤油在上面隔绝空气。如果密度小于煤油反而不能保存在煤油里,比如锂,就是保存在液体石蜡或密封在固体石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