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星的密度为10^12 kg/m^3。 比较这三颗星星的密度,我们可以得出中子星的密度是最大的。
然而,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展到宇宙,会发现有些天体的密度远超地球上的任何物质。例如,白矮星,其密度大约为0×10^10千克每立方米,是锇密度的约10^6倍。 宇宙中还有更极端的天体,如中子星,其密度高达10^16千克每立方米。
在地球上,我们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在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密度最大的是金属锇,密度为26克/立方厘米。 白矮星的物质密度是锇密度的10的6次方倍(即100万倍) 中子星的10的13次方克/立方厘米 脉冲星的密度更是高达10的15次方克/立方厘米,即1立方厘米的这种物质的质量为10亿吨。
可见中子内部的密度是非常高的,而中子星则恰恰是大量的中子所集合成的一个巨大的原子核,其密度甚至于比原子核本身的密度还要高。
当然是中子星的密度大,公式是P(密度)=M(质量)/V(体积)种子星的密度是10亿吨/每立方厘米,白矮星100万吨/每立方厘米,超巨星小于一克/每立方厘米,金属锇22克/每立方厘米。

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也就是说,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的自转非常缓慢,周期为243日,比它的公转周期还要长。金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117个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质量、密度与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径约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径的95%;质量为87×1027克,是地球的85%;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 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当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
木星(Jupiter)古称岁星,是离太阳远近的第五颗行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且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质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木星(a.k.a. Jove)希腊人称之为 宙斯(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和罗马国的保护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儿子。
地球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星球,也是太阳系第五大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行星。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由空间拍到的图片应具有合理的重要性;举例来说,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
论直径肯定是星星大,月球只是颗稍大的卫星,与我们肉眼看到的行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比还是很小,月球的直径只有3400多千米。我们肉眼看到的星星星,一般比太阳大得多,直径可达太阳的百倍千倍。月球与地球比尚且小,更不用说和太阳比了。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球的直径约是3500公里,你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有一些是太阳系的行星,水星赤道半径2440千米就比月球小。火星赤道半径3398千米跟月球差不多,金星赤道半径6052千米就比月球大;另外的土星木星都是巨行星,都比月球大的;还有的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你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体积也比月球大。
论视直径是月球大,这是近水楼台的缘故,月球离我们只有38万千米,最近的行星金星距离我们至少4500万千米。论直径肯定是星星大,月球只是颗稍大的卫星,与我们肉眼看到的行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比还是很小,月球的直径有3400多千米。
月球的直径大约是3500公里,肉眼可以看到的行星有一些是太阳系的行星,水星赤道半径是2440千米,比月球小一点。火星赤道的半径是3398千米,与月球差不多。金星赤道半径是6052千米比月球大。另外,土星和木星都是巨行星,都比月球大。还有的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星肉眼是看不到的,体积比月球大。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8公里,是地球的1/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
1、一颗星星有多大? 大部分我们能看到的星星都是恒星,就像太阳一样。太阳在银河系中并不算是一个非常大的恒星。在夜空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恒星都比太阳大,有些是太阳质量的几十倍,有的可能稍微小一些,但肯定都比地球这样的行星要大得多。 恒星的大小差异很大。
2、我们在夜晚所看到的星星,多数是已经消亡的恒星。一般而言,恒星的大小远超地球。例如,太阳就是一颗典型的恒星,其体积约为地球的130万倍。 然而,太阳仅是众多恒星中一颗普通大小的星体,宇宙中存在着许多比太阳更为庞大的恒星。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天上的星星都比地球要大得多。
3、星星的直径跨度很大,有的只有几公里,而更大的则超过10公里。 恒星的大小差异显著,有的被称为巨人,有的则是侏儒。 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3000千米,而太阳的直径则是地球的109倍。 巨星是恒星中体积最大的,它们的直径通常是太阳的几十到几百倍。
4、宇宙中的星星大小各异,有的可以大到太阳半径的600倍,而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小星星则不可见。 恒星在衰落末期,由于自身引力的作用,会不断坍缩,最终可能只有原子大小,但此时它们拥有极高的密度和质量,某些情况下仍能发光,被人类观测到。 星星,指的是肉眼可见的宇宙中的天体。
5、天上的星星其实是非常遥远的天体,它们在我们看来非常小,但实际上它们的大小非常巨大,比如太阳的直径就达到了4百万公里。而恒星(即“星星”)的大小因类型不同而异,但通常比太阳还要大。即使恒星距离地球非常近,它们也不会掉落到地球上。
6、星星直径有的小到几公里量级,有的大到10公里以上。地球的直径约为13000千米,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巨星是恒星世界中个头最大的,它们的直径要比太阳大几十到几百倍。行星本身并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星指的是肉眼可见的宇宙中的天体。
1、天上的星星形成的原因如下:星云的形成:星星最初是由气体云和尘埃云组成,这些云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开始坍缩。密度和温度的升高:在坍缩过程中,云的密度和温度逐渐升高,核心变得非常热,触发了核聚变反应。
2、随着云的收缩,内部密度和温度不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核心区域的氢原子开始发生核聚变。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星星因此发出光芒,正式步入恒星的生命周期。在引力与磁场的较量中,恒星克服了磁场的阻力,逐渐成形,并开始发光发热。
3、星星的形成是物质化的过程。它们是宇宙中的可见天体。 星星的形状不规则,这是由于其内部能量活动的结果。 从我们的视角看,星星并非是形成,而是出现在我们所能观测的范围内。 星球的消亡伴随着陨石和石头的出现,在太阳的照射下,这些物质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星星。
4、星星的形成:恒星的形成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可能需要数百万年。恒星在诞生之前,是一颗巨大的分子云,里面都是尘埃和气体。这样的分子云又被称之为星云或暗星云;这些分子云中富含大量的氢分子(H2)和氦分子(He),以及一些其他颗粒。通常来说,这些分子云是很冷的,也是很稳定的。
5、以银河系为例,散布在宇宙中的物质密度不均,引力使得物质聚集,形成了原始的银河云。这些云逐渐收缩并发热发光,最终形成了恒星,太阳就是银河系中约2000亿颗恒星中的一颗。 牛顿在17世纪发现了万有引力,这是宇宙中所有物体,包括星星、太阳、月亮、行星等,相互吸引的力量。